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手机。手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手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见证时代的发展。手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寄寓人们的情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作者对“灵魂”作出了哪些“眺望”?
2.请理解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3.第3段“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和最后一段“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中都出现了“界线”,两处的“界线”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每次她来,舅舅都会给她一些钱。舅舅开着一些砖厂,家里的一些角落冷不丁就会出现几块红的黄的砖的样品,只是,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朱丽常常依照某些电视剧的场景比对现实,心里对舅舅的单调生活不满意,却从不流露这不满意。
这次朱丽是逃婚而来,在婚礼上突然扔下新郎就跑了。舅舅安慰朱丽说,婆家人来找,有舅舅挡着。朱丽有点感动,每次离开北京回家,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
这一次,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每天吃完饭回到房间,朱丽会立刻上床,闭眼假寐,有时,邻居一些喧闹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如响在耳边。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小宝似乎不乐意合作。
朱丽翻身起来,走到窗前向邻居家的院子张望。
在邻家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那位死不开口的小宝,完全不同于电视屏幕上的那个小宝,长相普通,大脑门,肉眼泡。“蜗牛!蜗牛!”他边说边拽着保姆的衣服往水边走。朱丽看见,在院子西侧起伏的草坪上,有一条蜿蜒成S状的人工水系,小宝,爬上那只锻铁摇椅扭动身子摇着自己……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朱丽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新郎是她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好,公司里的人都看好他们,那天婚礼去了很多人。可是她却跑了,连个“再见”也没说。她不辞而别,也只有“不辞”才能“而别”。当她一路跑来北京,眼前闪过的不是婚礼,也不是新郎,而是母亲那张浮肿的、经常是“乌眼青”的脸。
母亲和父亲的争吵由来已久,争吵总以父亲对母亲的殴打结束。朱丽在两个大人拳脚的夹缝里长大,直到父母终于离婚。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邻居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
朱丽“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是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众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这声“再见”,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朱丽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1.文章开头从舅舅家二楼闲置的客房写起,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中“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句的含意。
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朱丽什么样的心理?
4.本文叙写朱丽的北京生活,请探究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2)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潘处士宅会别
戴叔伦
相邀寒影晚,惜别故山空。邻里疏林在,池塘野水通。
十年难遇后,一醉几人同。复此悲行子,萧萧逐转蓬。
1.简要分析“相邀寒影晚”的作用。
2.“十年难遇后,一醉几人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赏析“萧萧逐转蓬”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
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未得一试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
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勒左右为阵 勒:率领
B. 逾岁,入邑庠 庠:学校
C. 俾二大人无离忧 俾:使
D. 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如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 ①语以所由胜败 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C. ①则之大泽中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D. ①退而发其覆 ②且其意不在书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即左丘明,相传他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本文指全国。
C. 辛巳:干支纪年法的某一年。干支纪年法的每一年用一对干支表示,五十年一循环。
D. 铭:墓志铭的一部分,概括墓志铭全篇,内容主要为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欧阳修《〈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