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但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但很少触及学制问题。从现实角度讲,633学制割裂了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增加了学段衔接的成本。

B. 根据世界野生保护动物协会的最新统计结果,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C. 极端的爱国言行,不仅会在社会上制造一种不正常的氛围,更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偏激,让很多内心深处真正爱国的普通人觉得没有安全感。

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形势非常严峻,各有关地区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B项,不合逻辑,“至少”“以上”相互矛盾,保留其一。C项,不和逻辑。“不仅”和“更”后的内容逻辑顺序颠倒,调换过来即可。D项,成分残缺,介词残缺,“确保”前加“把”。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国内文学界一致认为曹文轩实至名归

②NBA总决赛结束,骑士队力挽狂澜,以总比分4:3击败了勇士队,夺得了史上首个总冠军。

③这次义诊活动,退休的王医生也报名参加了,他亲自为病人量体温、测血压,甚至和患者谈心,真是无所不为,许多患者很受感动。

④这次辩论会开得很成功,我们班的四位辩手一开始便压倒了其他辩手,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博得了听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⑤一些运营商通过虚假广告吸引用户,明知网速无法契合相关的宽带资费,却照样营销、售卖,这与消费欺诈毫无二致

⑥只见燕子门掌门人李显飞身而出,一掌打出,风声四起,梅花桩上手印清晰可见,他的功力早已入木三分,看客们无不瞠目结舌。

A. ①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论语 子罕》中孔子慨叹流水不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后来人们用此成语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要加倍珍惜。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临漳知县。筑长堤四十余里,捍御漳水。调繁河内,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数万顷,邻邑皆享其利。

迁工部主事,汰遣假冒世职数百人。迁淮徐兵备参议。山东大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泰昌元年九月,擢右佥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抚辽东。逾月,擢兵部右侍郎兼前职,代廷弼为经略。疏言:“臣愿与辽相终始,更愿文武诸臣无怀二心,与臣相终始。有托故谢事者,罪无赦。”熹宗优诏褒答,赐尚方剑。乃戮贪将何光先,汰大将李光荣以下十余人,遂谋进取抚顺。

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而是时蒙古诸部大饥,多入塞乞食。应泰言:“我不急救,则彼必归敌,是益之兵也。”乃下令招降。议者言收降过多,或阴为敌用,或敌杂间谍其中为内应,祸且叵测。应泰方自诩得计,将藉以抗大清兵。会三岔儿之战,降人为前锋,阵死者二十余人,应泰遂用以释群议。

明年三月十有二日,我大清兵来攻沈阳。降人果内应,城遂破。应泰乃撤奉集、威宁诸军,并力守辽阳,引水注濠,沿濠列火器,兵环四面守。十有九日,大清兵临城。应泰身督总兵官侯世禄、李秉诚、梁仲善出城五里迎战,军败多死。其夕,应泰宿营中,不入城。又明日薄暮,谯楼火,大清兵从小西门入,城中大乱,民家多启扉张炬以待,妇女示盛饰迎门,或言降人导之也。应泰居城楼,知事不济,遂佩剑印自缢死。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大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B. 山东大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C. 山东大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D. 山东大饥\设粥厂哺\流民更搜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先后发振\户部劾其擅移官廪\时已迁副使\遂移疾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是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B. “都御史”即御史,是中国古代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长官。

C. “经略”是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一个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D. “火器”指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来发挥杀伤和破坏力的武器,明代时,又被称为神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应泰亲政爱民。他在做临漳知县时,筑长堤,御河水,保护百姓。崤山以东地区有饥荒,他宁可犯错误也要赈济百姓。

B. 袁应泰为官公正严明。他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总是尽力淘汰,后获得了尚方宝剑,就杀了贪官,并免了十几个人的官职。

C. 袁应泰军事才能不足。当全部被敌人收买的蒙古人入塞乞讨时,他怜悯他们,却看不透他们的阴谋诡计,导致丢了辽东。

D. 袁应泰为国忠心耿耿。他代替熊延弼担任经略后,发誓与辽东共存亡;在清兵攻城时,他率部奋勇作战;城破后他不肯投降,自杀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不急救,则彼必归敌,是益之兵也。

(2)民家多启扉张炬以待,妇女示盛饰迎门,或言降人导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虫嫂

虫嫂是老拐的女人。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很能干哪。只见她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她本来个儿小,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

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再称,五十二斤半。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最初,人们戏称她为虫嫂,也不仅仅是蔑视,这里边还有宽容和同情。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我会,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可她不会编席,她是无梁村惟一不会编席的女人。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丈席,她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虫嫂不会编席,就从娘家逮了一窝小鸡,靠着“鸡屁股银行”,总算能换个油盐钱。老拐腿瘸着,干不了重活,再加上两人结婚时,老拐塌了一屁股的债,那日子就更加艰难些。

日子虽然难过,可也过了。她会爬树,身量小,却灵活,猴子一样。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捋些槐花、榆钱,掺和着吃。她还会做“鲤鱼穿沙”,就是玉米掺加榆叶儿煮着吃,我吃过一次,也挺香。这年夏天,队里菜地先是少了一垄茄子,尔后又少了一垄辣椒。于是人人都怀疑是虫嫂偷了,却没有证据。治保主任曾建议说:搜,挨家挨户搜。却被老姑父否决了。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

虫嫂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头上勒一方巾,三天就下地了。人们说,虫嫂,可不敢哪,迎了风,就出大事了。她说,没事,我皮实。等到这一年的秋天,谷子、芝麻、豆下来了。打场时,虫嫂每天抱着孩子到场里去晃一晃。接连几天,被人盯上了,干部们在在她的袖筒里、孩子的肚兜里,还有鞋窠里各倒出了半斤芝麻和黄豆!查到罪证,就罚她在石碾上站着,问她为啥偷芝麻?她说:“孩子馋。”并不停地“叔叔大爷”的求着,喊得人心一怔,也就软了……又看她如此身量还抱着个孩子,也就当过她了。但这“小偷”的名声却坐实了。

奇怪的是,就虫嫂这样的小小身量,却一拉溜生了三个孩:两男一女。也许是因为她个子低,她对“大”有无限的向往。她的三个孩子统称为:国。大国,二国,三国(老三是女孩,也叫花,国花)。她生了一群“国”。她说是“国家”的“国”,全是嗷嗷待哺的货色。由于头生儿回了奶,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她嘴对嘴喂活的,她先把蒸好的红薯嚼一嚼,尔后用嘴,或是手指头抿在孩子的嘴里。当三个孩子牙牙学语、满地滚的时候,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

在我的记忆里,村口几乎成了虫嫂的“展示台”。每次放工回来,村里的治保主任都会把虫嫂单独留下来,当着众人搜一搜。慢慢地人们也就习惯了。一天劳动下来,很累,在村口上拿虫嫂逗逗趣儿,人们很快活。于是虫嫂就成了人们日子里的“盐”。日子很苦,人们还是笑嘻嘻的,有盐。

一天夜里,老姑父突然对我说:丢儿,你见过鬼么?我说:没见过。老姑父说:要不,今晚我领你长长见识去。夜半时分,老姑父领着我潜入玉米田旁边的老坟地里。天很黑,四周寂无人声,萤火虫一闪一闪亮着,我吓得头皮发麻,头发梢儿都有点抖了,忙把眼闭上……只听老姑父说:就快出来了。我大着胆睁眼一看,就见一团黑影,像旋风一样从玉米地里冒出来,时隐时现,一忽儿一忽儿地飘……怪吓人的。

玉米叶沙沙响着,一股黑气像是拨云穿雾一般从玉米田里游出来。在黑森森的玉米田里,在弥漫着夜气的星空下,先是有波浪一样的夜气把玉米棵分开去,接着是风的响声,随风流出来的是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就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看得我眼皮都要奓了。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是人。是虫嫂。

(选自李佩甫《生命册》,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北方农村生活画面,勾勒了无梁村虫嫂异化的人生轨迹,在无奈和悲凉中凸显了生命的伟大。

B. 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这句话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虫嫂因个头矮小,挑水行走的艰难。

C. 人们就称她虫嫂,不仅因为她个儿小,还含有“低贱”“蔑视”的意味。但虫嫂的三个孩子都冠以“国”名,是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着朴素的愿望,对“大”有着无限的向往。

D. 虫嫂变成小偷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当生育了三个孩子后,她就越发有名了,这说明虫嫂是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甘沉沦的农村妇女。

E. 小说语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鸡屁股银行”“老鳖盖子”等用语,都是不事雕琢而又不乏幽默的百姓用语。

2.老姑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简要赏析篇末画线部分的艺术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