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确保行车环境安全舒适,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确保行车环境安全舒适,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环湾高速公路管理局将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等问题进行彻底________。

②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________的“城市精品店”。

③一则《清洁工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新闻,让________20多年的熊玉香一时成为名人。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________。

A. 处置  可望而不可即  默默无闻  养痈遗患

B. 处置   望尘莫及   湮没无闻   养痈遗患

C. 处治   可望而不可即   湮没无闻   养虎遗患

D. 处治   望尘莫及   默默无闻   养虎遗患

 

A 【解析】试题分析:处置:处理。处治:处分;惩治。第一空应填“处置”。可望而不可即:可以望到但无法接近,形容看似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很难达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不能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相差甚远。第二空应填“可望而不可即”。默默无闻:指没有什么名声。湮没无闻: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第三空应填“默默无闻”。“养痈遗患”与“养虎遗患”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用于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第四空应填“养痈遗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

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表现出对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渴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些列小题。

春寄西山陈陶

贯休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

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

春日许征君见访

贯休

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

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

1.第一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春光图”?请简要分析。

2.贯休诗中常用动物意象,请比较分析两首诗中“黄鸟”和“早莺”意象的不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些列小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B.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C.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D.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 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 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 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 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 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些列小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好大一会儿,闹钟才丁零零响。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他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头一年就超过黑蛋。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煤油那样难弄他也不心疼。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他对秋水说:“你莫急,我一定要找门儿。”可秋水毫不客气地说:“我才不等呢,我只管三月十八就过来。”“过来!钱?钱呢?”“反正我不管。”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脚在裤子上一绊,骨碌地滚倒了。他索性再滚一个滚,就势把被子蹬成一卷。“去你的吧,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上南山,赶鹌鹑。”

他蹦下地,趿拉着凉丝丝的拖鞋,系着皮带,一脚踏进厨屋,喊:“妈——”

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秋水坐在那儿拉风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也不吭声?”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妈说:“把小桌子拉拉。”金保就连忙拉桌子。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一边向猪槽里拌食,一边说,“金保,就不兴照徐二能那恶水池样也垒一个?”

金保搓着手,身子向椅里坐着说:“正说弄呢!”妈狠狠地剜了他一眼:“人家还没坐,没眼色!”

秋水麻麻利利拌好猪食,拍着手走到桌边说:“吃,等什么。”

妹妹吃完了。秋水把她的碗拉过来:“快走吧,碗我洗。”妹妹不,她一连声地嚷:“早哩早哩!”把碗夺过去。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金保知道,她把一级花说得少些是因为弄不清秋水的意思。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你那门儿想好了?”她问。

金保低头盯着自行车闪亮的车圈,讷讷地说:“啥都想了!钱哪有那样好抓?”

秋水扑哧地笑了:“我早知道嘛!”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就老往云彩眼儿里想,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保虽然暂时找不到挣钱门路,但一想到自己的“棉花争气”,就准备“玩去!上南山,赶鹌鹑”,说明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B. 小说语言清新朴实,用笔繁简得当,紧贴人物描写,再现了一段看似平静实则矛盾尖锐的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

C. 小说开篇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金保,既为秋水的出场作铺垫,也与结尾他忙着收拾行李形成照应,还侧面烘托出了秋水的性格特点。

D. 小说情节大起大落,并善于设置悬念,以秋水对卖棉花的钱的态度,紧抓读者的阅读视线,最终完成对秋水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2.文中三处画横线的文字,分别表现了金保妈当时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秋水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些列小题。

我的恩师黄量院士

郭明

1949年,黄量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像许多海外知识分子一样,黄量和她的丈夫、同为康内尔大学博士的刘金旭一起,做出了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决定。1956年,作为周总理邀请的科学家之一,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11年的黄量夫妇,告别了优越的生活和理想的科研环境,带上4岁的女儿刘觉,踏上回国之路。

那时候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黄量博士和其他先后归国的第一代“海归”一起,用自己带回来的简陋玻璃仪器和小型设备,一步一个脚印地为中国的药学研究奉献着心血,成为共和国科研领域的第一代拓荒者。在他们的拼搏和奋斗下,一个我们自己的药物研发及相关学科体系建立起来,并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我198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报考了黄量教授的研究生,幸运地成为黄老师的硕士生。

成为黄老师的学生后,我马上被她无比充沛的精力所感染,每周7天从早到晚没见她有闲下来的时候,我们总能在图书馆看到黄老师夫妇的身影。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一直在休息日查阅文献材料、追踪国内外最前沿的科学进展。后来我才慢慢得知,其实黄老师身体并不好。在1974年从事抗癌药三尖杉酯碱研究时,她被查出患了直肠癌。但在住院期间,她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继续指导实验室的工作,还抓紧时间编写了药学专著《癌的药物治疗》的有关章节。大创面直肠切除及相关手术从中年开始就给黄老师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即使我们每天同她接触的人,也没有注意到她和健康人有什么不同。她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忙碌在实验室、办公室以及国内国际所有需要她的地方。2008年,88岁的黄量院士又因为乳腺癌做了手术。回家后,她又马上开始了工作。

入学不久的一天,黄老师要我到她家谈试验的事,那时她已几天高烧无法起床。当我敲开老师的家门,迎接我的是无法忘怀的心灵震撼:一间十分拥挤的卧室,床上是靠着枕头咳嗽的老师,旁边有一个书柜,房间里到处是书籍、杂志和文稿,一张应该是吃饭用的折叠桌也堆放着各种资料……这就是老师的家吗?一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名望和她的真实生活环境定格成一幅反差巨大的画面。我愣在那里,眼前的一幕深深定格在记忆深处,至今难以磨灭。和对工作兢兢业业相反,黄老师对生活却要求不高。上世纪80年代初,黄老师曾代表中国科学家去参加一个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而行前竟连一套像样的正装都没有,一位老师逼着她去做了一套西服,调侃地说“不能有失国格”。

老师一生恪守科学标准,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包括代培和合作项目人员在内的一代年轻科技人才扎扎实实地成长起来,成为我国药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把中国的学术研究提高到世界水平一直是黄老师的心愿。 “我们一流的科研成果都发到国外的杂志上,中国自己的科学杂志什么时候才会有人看!”老师最为人知的是抗肿瘤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成就,其实她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在1956年到2010年的50多年里,黄教授领导和参加的新药研究涉及抗肿瘤、心血管、抗病毒、甾类激素、计划生育、抗寄生虫、肿瘤预防等众多领域,其中多项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并获得了包括卫生部奖、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奖等多种奖项。

老师一生沉浸于新药研发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看起来枯燥乏味,寂寞清冷,但她自己一定觉得浪漫无比,极其满足。她和同时代的老科学家们在以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为祖国奠定了民生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片天地。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①黄亮(1920-2013),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国家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她的学生在国内外学习及工作岗位上均得到好评。

②黄老师九十多岁了还始终保持着和同事、学生的联系。直到最后一次病魔来时告诉女儿:一个人要是一直都在认认真真做事,一生其实并不长。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黄量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代“海归”,是共和国科研领域的第一代拓荒者。

B. 黄量主要从事抗肿瘤、计划生育、抗病毒等新药研究,在抗肿瘤、计划生育等领域科研成果惠及民生。

C. 黄量归国后,中国才有了自己的药物研发、相关学科体系以及科学杂志,并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D. 黄量促成一代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起来,使之在国内外学习及工作岗位上得到好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周总理的邀请下,已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黄量和她的丈夫刘金旭共同做出了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决定。

B. 在黄量等第一代“海归”回国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药物研发及相关学科体系,是他们为中国奠定了民生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片天地。

C. 黄量院士工作起来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以致先后患上直肠癌和乳腺癌,但在积极治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实验,编写药学专著。

D. 黄量院士对生活不拘小节,将各种资料堆放在饭桌上,没有一套像样的正装,这与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形成极大反差,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E. 作者记录了黄量院士追求科学、严谨刻苦、坚忍刚毅、成就卓越的一生,对她崇高的爱国精神、高端学识和关爱学子的为师风范表示敬佩。

3.请概括文中黄量院士让作者记忆深刻,“至今难以磨灭”的几种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