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酒抒怀,表达了对坎坷人生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挥军北伐时气势勇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写作者寻觅无着,酒难消愁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大大折减了。
B. 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 “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阕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阕的抒情。
D. 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 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2.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衹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翊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馀乱。翃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贞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 王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为辰州刺史 出:外调任职
B. 勉檄止之,辄匿不发 檄:公文
C. 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 干法:冒犯法律
D. 京兆主供拟 主:掌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 “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 “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翃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王翊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收复容州。
B. 王翃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翃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重建顺州,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
C. 王翃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翃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 王翃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翎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留守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重要贡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所涉猎的学术范围,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心里特别难受,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依然打击沉重,缓不过来。”知道冯先生去世的消息,叶君远情绪低落。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冯先生回家乡探亲,无锡本是鱼米之乡,那时却‘民多乏食,民有饥色’。他回北京后写了《回乡见闻》并发表,在那个时代,这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学界后辈,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他总是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他还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冯其庸的自况开篇,既向我们交代了冯其庸先生的豁达从容的性格特征,同时在结构上也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B. 冯其庸做学问从来不马虎,读《三藏法师传》时,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登上高原求证。
C. 冯其庸之所以给自己起名为“其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应该致力于文化和学术,要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
D. 在冯其庸的鼓励之下,二月河写出了红学论文,并动笔写《康熙大帝》,冯其庸还帮助二月河出版了《康熙大帝》这部小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叶君远作为冯其庸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与冯其庸的师徒情谊深厚,得知冯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一时无法接受。
B. 冯其庸在审校《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位年轻助手因为感情生活上的问题做注释有些草率,当即被冯其庸批评教育了一番,这体现了冯其庸的不近人情。
C. 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作为系主任,冯其庸一开始并不想签字同意,但最终还是在人事部门领导的劝说下同意了。
D.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冯其庸作为首任院长,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还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E. 本文多处引用冯其庸先生的学生叶君远的话,目的在于以他人的视角向读者全面地介绍冯其庸,同时凸显了文章的真实性。
3.冯其庸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局长的鱼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只有办公室副主任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了。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空缺的消息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套装备。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局长心痒痒,说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测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成经济科科长。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副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您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错,那全是你自己的努力,我没给任何人打过招呼,可不想领那份情。
小黄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眼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局长几乎不为人所知的癖好——钓鱼,只有小黄知道,为下文叙述小黄送局长钓具做了铺垫。
B. 小黄给局长送钓具,局长是明白小黄这样做的用意的,但怕影响小黄的竞岗选拔,就没有当面拒绝,而是想日后再找合适的机会讲清楚。
C. 局长在喝下几杯酒后,跟小黄说了很多往事,一方面交代了局长爱吃鱼的缘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不忘本的形象特点。
D. 小黄如愿当上了经济科科长,又乘胜追击,顺利当上了某镇副镇长,在官场上如鱼得水,这反映了官场腐败黑暗的现实问题。
2.文中的小黄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小说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3.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意象与普通日常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普通语言符号是人类集体的产物,语言一经产生,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就有一种约束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强制性地学习和接受这种语言,不如此就无法进行思维的交流与沟通。而意象符号则是诗人直接感受的产物,具有个性创造物的特点。它是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是诗人在情感驱动下要求作艺术表现的产物。
科林伍德曾经指出普通语言描述与艺术表现的不同:“描述一件事物,就等于把这件事物归到某某类中……而表现却恰恰相反,表现是将这件事物个性化。”这就是说,普通语言仅仅是一种现成的操作,而作为艺术表现的意象,却是诗人所独创的,具有诗人的情感生命。意象是“直接”的,因为它是诗人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日常语言则是已经褪色、陈旧、僵死的东西,也是被诗所淘汰的东西。总之,创造意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基本手段,诗人将独创性的意象符号提供给读者,使读者产生理解与共鸣,进而被普遍接受与承认,这是普通语言所无法做到的。
在一般语言中,词语所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外物,物的观念而非物本身,因此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普通语言,词义的指称性明确而单一,非如此则不能起到交流思想的功用;而意象具有丰富性与多义性,竭力避免单一与直接说出,它虽然以词的形式出现在诗中,但却没有词的明晰性、确定性。可以说,意象是超语义的,不可解释穷尽。意象比语言层次更高,更具独立性。在审美经验中,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说出的东西,在那些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中,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审美意象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理解的。所以意象的功能大大强似普通语词,其作用是一般语言所不可比拟的。艺术所构建的意象符号系统,既是传递感情的手段,又是目的,而在日常交际语言中,语言只是交际信号的工具,意义一经传达,信号系统就不起作用,因此它是一维性的。而在诗中,创造独特的意象符号,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美的形式,具有审美意义,这种意象关系是“同步”“共时”的。所以对于普通语言来说,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其任务即完成,而意象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那就不够了。它还要考虑怎样表现的问题,还要考虑意象的角度、意味、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般语言只需要呈现逻辑的有序性,而意象则需要打破语言逻辑及理性逻辑的规范,追踪“情感逻辑”与“想象力的逻辑”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在一个意象向另一个意象跳跃的时候,一般也是由潜意识驱使着进行的,内中的心理变化也是无法以语言言明的。
无论从意象的产生过程看,还是从其作用与功能看,都是大大超越于语言的。在诗歌中,读者直接面对的是意象,而不是语言,或者说诗使用的是意象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意象是诗的特定词汇,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诗人在进入创作构思时,并非是用语言进行的,而是利用意象进行的。而传统的看法,诗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意象的艺术,因此出现“语言的色彩美”“语言的绘画美”等说法,都无法说明诗的实际存在,也无法说明诗的本质。
(选自《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有删节)
1.下列关于“意象符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意象符号来自于诗人的直接感受,是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艺术表现的产物,具有个性创造物的特点。
B. 意象符号是诗人展示给读者用以表现情感的素材,它被诗人期望能够让读者产生理解和共鸣,进而被普遍接受与承认。
C. 意象符号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美的形式,具有审美意义,所创意象在诗中与其他意象的关系是“同步”而且“共时”的。
D. 意象符号与日常交际所用的语言有差别,它的系统是由艺术构建的,可以用来传递情感,但不能作为日常交际信号的工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就诗歌的性质而言,诗是意象艺术,因此,语言的色彩美、绘画美的说法不能说明诗的本质,也无法说明诗的实际存在。
B. 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都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得审美意象能引人联想到许多东西,具有普通词语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
C. 潜意识可以再一个意向跳跃到另一个意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的心理的变化虽不能言明,但遵循情感或想象的逻辑。
D. 与诗人所创造的意象不同,日常语言是已经褪色的、陈旧的、僵死的东西,作为一种现成的操作,其结局是最终被诗人淘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比语言层次更高,在意象中,有许多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
B. 意象在诗中的存在形式是词语,它层次高,有独立性、丰富性,不易解释穷尽,不像普通语言词语有着明确而单一的意义。
C. 社会成员都必须掌握某种语言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集体的产物,具有普遍约束力。
D. 诗使用的是意象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不是诗人用来创作构思的工具,这与意象的功能与作用都超越于语言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