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 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 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 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间接

B. 大王必欲急臣                  急:着急

C.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谢罪,道歉

D. 固请,召有司案图              案:案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 秦王恐其破璧,及辞谢。

C.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选段 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 为二折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为三折。

B. 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斥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 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 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C 2.C 3.C 4.(1)就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相如。 (2)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玉,从小路逃走了,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3)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B项,急:使动用法,使……急,可译为“逼迫”;D项,案:通“按”,审察、察看。 2.试题分析:C项“戏弄”古今用法意义相同,例句与其他三项加点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3.试题分析:C项,“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不当,应为“反衬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4.试题分析:得分点:(1)乃,于是;前,上前;指示,指给看。(2)衣,穿;亡,逃跑。(3)诚,确实;见于,被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 记

吴智勇

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 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 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以立德 、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

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史学著作。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位,而且开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1.下列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凭借他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不 朽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让后世文人仰 慕不已。

B. 《史记》开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 ,既“实录”历史,又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C. 《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与它所写的磅礴气势、壮阔场面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关。

D. 《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的著作,因为它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所以后世认为它是纯文学作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仅凭《史记》,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B. 《史记》融入了司马迁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在二十五史里,《史记》是唯一的一部。

C. 《史记》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D. 司马迁尽管远去了两千年,但《史记》至今还依然存在,所以梁启超称赞其为“千古之绝作”。

3.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作为史学著 作,具有完整体系;作为文学著作,其影响深远。

B. 司马迁凭借其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创作了《史记》,这部书中蕴涵了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

C.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人以鼓舞启迪。

D. 《史记》渗透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呼唤真情、义不受辱等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熔铸在作品刻画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济慈(英国)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中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癌症

徐贲

①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之故。

②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粗鄙是一种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

③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④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国家“要面子”的良好动机,也是一件粗鄙的事。这位官员事后声称自己绝不后悔,令人想起不久前一位教授为替毛主席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的事,这位教授也是事后宣称绝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⑤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⑥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文革”的时候,由于千千万万的人随时都在被羞辱,在丢脸,以至丢脸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差不多整个社会都变得一样不要脸。那时候,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

⑦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被蔑视、羞辱、没有尊严、不受尊重、公民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在中国,“屁民”、“草民”……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所说的“自鄙变态”。

3.联系全文,说说“粗鄙”是怎么成为中国社会的癌症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北边黄土高原的山区却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就形成了平原人向山里人要粮食的反常景观。

②山里不种棉花,白鹿原人背着一捆捆一卷卷家织土布,成群结队从各个村庄出来,汇集到几条通往进山峪口的南北向的官路上,背着口袋出山的人和背着布卷进山的人在官路上穿插交错,路面上被踩踏出半尺厚的粉状黄土。好多人趁机做起地地道道的粮食掮客,他们从山里掮背回粮食,到白鹿镇兑换成布匹或者成衣,再掮背着布匹和衣服进山去兑换山民的包谷和谷子,用赚下的粮食养活婆娘和娃娃。白鹿镇成为整个原上一个粮食集散重镇,红火的景象旷古未见。

③鹿三让他的女人把木柜里仅存的几丈纯白土布和丈余蓝格条子布一齐捆卷起来,再把大人和娃娃的新旧衣服捋码一遍,凡是当下穿不着的都叠捆起来。女人挑来拣去作难不定唉声叹气。鹿三却果断得多:“救命要紧。穿烂没啥受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填不行喀!”当他估摸布匹和衣服能够换得尽他一个人背的粮食时,就给白嘉轩告假:“我明日进山背粮去呀,得走三五天。”白嘉轩不假思索地:“你去你去,得几天走几天,路上甭赶得太紧,当心出事,而今人都吃不上身子虚。”鹿三转身要走的当儿,白嘉轩又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你叫娃去背粮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就认真:“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甭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地:“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他们兄弟俩也就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了。我嘛……你把你那个二娃子也该引上。”鹿三感动而又钦佩,回到屋里对女人诵叹不迭:“嘿呀呀!你看嘉轩这号财东人咋样管教后人?咱们还娇贵兔娃哩不敢叫背粮去……”

④鹿三领着成年的孝武和未成年的孝义以及兔娃,四个人结伙搭帮在鸡啼时分上了路,太阳西斜时进入峪口。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四个人歇息一会儿吃了自带的干粮又上路了……因为带着两个孩子而延缓了行程,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兔娃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奶奶白赵氏首先看见归来的两个孙子,捧住孝义的脸嘘叹不止,孙子的双唇燥起一层黑色的干皮,嘴角淤着干涸的血垢,眼睛深深地陷下去了,抚着血泡摞着血泡的脚片痛不可支。孝义苦笑着:“爸呀我日后掉个馍花花儿都拾起来吃……”白嘉轩跟着仙草走到院子快活地逗儿子:“三娃子你这下知道啥叫粮食了吗?”孝武媳妇把一盆水端到院庭里,让自己的男人和弟弟孝义洗脸。白嘉轩阻止:“先甭洗脸。把刚才背回来的粮食再背上——”白赵氏忍不住赌气地:“再背到山里去?”白嘉轩和颜悦色地:“给他三伯背过去。”

⑤白嘉轩佝偻着腰,领着孝武和孝义走进鹿三家的院子朗声:“三哥!娃们给你送粮来了。”鹿三正躺在炕上歇腿,和女人先后跷出厦屋门槛,看见孝武孝义肩头扛着从山里背回来的粮食袋子,迷惑地问:“你咋么又叫娃们背过来了?那是给你背下的喀!”白嘉轩:“这回从山里背回来的都给你。我等下回背回来再拿。”孝武孝义放下粮食袋子,颠颠跛跛着走出院子去了。

⑥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这回把碎崽娃子跑美咧!这回碎崽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②段描写白鹿镇旷古未见的“红火的景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________,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长桥卧波,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面壁十年图破壁,________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