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确看待《芥子园画传》 陈都 《芥子园画传》是我国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确看待《芥子园画传》

陈都

《芥子园画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比如齐白石就是在看到《芥子园画传》后,才发现自己所画的画,大多不合章法。又如潘天寿、傅抱石等,也都是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上手学习《芥子园画传》,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规矩准绳。所以,作为艺术普及类的教材,《芥子园画传》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

此书系清代学者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将家中所藏明代画家李流芳的课徒山水稿四十三幅,托予山水画家王概整理、增补,历时三年成稿一百三十三页,后于1679年李渔以其居所“芥子园”为名,出资精刻套版印成山水卷,是为《芥子园画传》初集。1701年,沈心友再邀王概与其弟王蓍、王臬根据初集体例,编绘兰竹谱(二集)及梅菊、草虫花鸟谱(三集)。此三集面世后,一经传播,迅速风靡全国。1818年,针对市场的需求,书商又假托《芥子园画传》之名,以清代画家丁皋的《写真秘诀》为基础,并杂糅其他图谱编成人物谱,作为第四集刻版行世。这就是《芥子园画传》的成书过程。而就此书的刊刻来说,现今常见的《芥子园画传》,是出自巢勋的刻本,因为《芥子园画传》原用的饾版拱花技法、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虽然精美,但每次只能印几百部,且极易损耗,至光绪年间,原版翻印的画面已不甚清晰,于是海上画家巢勋便临摹前三集,又对第四集加以整理,然后石印,此举虽然使得印量大增,但精神上难以与原版相比拟。

需注意的是,虽然《芥子园画传》可以自学、速成,但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化”,必须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之后,才能独出机杼。而所有受《芥子园画传》启蒙的绘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正是依此才成为一代宗师。然而,自清代以来,常有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淆贤哲的学力学识之所在,放大、夸张画传画谱的功用,导致一些不良的风气,如照抄书中图式,凑成一幅画;学书里几笔,就自诩为画家……凡此种种都成为中国绘画的病症。于是,在西风东渐之下,反省画传画谱,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也就成为中国绘画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议题。在诸位名家中,斥骂《芥子园画传》最多的,无过于徐悲鸿。这位油画出身的艺术家,在中国画问题上所发表的大量言论,虽符合时代潮流,并博得时人的喝彩,但也难免有偏颇之处,比如将文人画视为中国绘画衰败,乃至弊端丛生的原因;又比如将《芥子园画传》等同于文人画,连同董其昌、“四王”一起进行鞭笞。诸如此类,于今天看来,一些观点是不成立的,仅能为当时的思潮做一个注脚。但是,徐悲鸿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芥子园’之类画谱的出世,不知埋没了多少天才。因为一般人心理,大都喜欢取巧,只要有现成画谱,不必自己挖空心机来构思,花时间去找画材。所以想到画山水花鸟,人物屋舍,画谱上有的是,一举手之劳,都可解决,人人如此,中国画真要走上末路”。

持这一观点的艺术家非常多,但与徐悲鸿冲在思潮前沿的立场所不同,一些传统的中国画大家是站在保存国粹的角度上,强烈地反对着画传画谱。黄宾虹就是理论批判最深入的一位。黄宾虹就是理论批判最深入的一位。在这位中国画大家看来,画传画谱不仅仅是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更严重的弊端在于它破坏了传统绘画的教学体系——“自李渔刻芥子园画谱,笔墨之法,学无师承”。何为“师承”?宾虹老人曾引用石涛的话解释过:“古人未立法以前,不知古人用何法;古人既立法以后,后人即不能出古人之法。”所以,在他看来,“法莫先于临摹,然临摹得其意而位置不工,摹画存其貌而神气或失。人既不能舍临摹而别求急进之方,则古今名贤之真迹,遍览与研求,尤不容缓”。明之天启、崇祯,清之咸丰、道光年间,因国势趋弱士大夫在发奋钻研前人经验的同时,也激发起认真研习笔墨的学风,于是中国画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两次贞下起元之势。而黄宾虹所谓的懂得学习前人,懂得临摹,就“可与言国画变迁之大要素”,则正是指的这段历史。然而,诸如《芥子园画传》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看似美好的“捷径”,那么,由临摹名家大师真迹,进而得先贤笔墨精神的“师承”途径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

总之以《芥子园画传》为代表的古代画传画谱,虽然在艺术开蒙方面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但中国画的精髓则全未窥见,而不学之人尤爱视画传画谱为“法器”,于是废临摹而为抄袭,靡然成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遂在这般虫吃鼠咬中逐渐沦落。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中,一些革命派要革《芥子园画传》的命;有些传统派也要拆《芥子园画传》的庙,而这种共识对还原画传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芥子园画传》”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芥子园画传》是诞生于中国清代的中国画技法图谱,画谱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知识,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使用。

B. 《芥子园画传》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四个部分,内容涵盖山水、草虫、花鸟、兰竹、梅菊、人物等方面。

C. 《芥子园画传》名字来源于李渔居所的名字,初集为山水卷,以明代画家李流芳的绘画作品底稿为蓝本,经王概整理编辑而成。

D. 《芥子园画传》影响深远,版本也不断推陈出新,从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到光绪年间的“巢勋”本,装帧和艺术质量日瑧完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自清代以来,许多人片面夸大了画传画谱的功用,导致绘画界照搬抄袭、浅尝辄止等不良风气出现,对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也造成强烈冲击。

B. 《芥子园画传》功效巨大,造就了许多中国画名家,齐白石、潘夭寿、傅抱石等,就是因为临摹了《芥子园画传》,才成为一代宗师的。

C. 徐悲鸿对《芥子园画传》提出了最强烈的批评,认为此类画谱扼杀创新,埋没人才,等同于使中国绘画弊病丛生、走向衰败的文人画。

D. 控中国画坛中,无论是革命派还是传统派,都质疑抨击《芥子园画传》,这有利于纠正对画传画谱功效的浮夸认知,将其科学定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朝的天启、崇祯与清朝的咸丰、道光年间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两次复兴阶段,原因在于画家们能发奋钻石前辈的绘画经验、研究学习绘画技法。

B. 《芥子园画传》前三集经创作者精心加工整理,同时采用了饾版拱花技法,运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为学习者提供了规矩准绳,一经面世便风靡全国。

C. 为满足市场需求,书商们假借《芥子园画传》的名号,邀请王氏兄弟,以丁皋的《写真秘诀》为内容主体,兼融其他人物图谱,最终创制出“人物谱”。

D. 为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黄宾虹强烈地反对《芥子园画传》,他认为《芥子园画传》最大弊端是破坏了通过临摹体现的师承式传统绘画教学体系。

 

1.D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此举虽然使得印量大增,但精神上难以与原版相比拟”,选项“艺术质量日瑧完美”错误。 2.试题分析:原文“《芥子园画传》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选项“就是因为临摹了《芥子园画传》,才成为一代宗师的”过于绝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著作《新闻的骚动》中说:“查阅新闻就想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 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

     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1.对树木而言,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谓之曰幸”的一项是

A. 为栋梁,树于庙堂;为舟楫,泛于江湖。

B. 做成器物,陈列在城镇集市,物尽其用。

C. 砍伐为薪,萌芽新生,展示出绵绵生意。

D. 春华秋实,按时令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

2.灵芝是怎样产生的?请根据第①段文意加以概括。

3.第①段画线问句的作用时什么?

4.第②段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 楙树根部长出了灵芝,是对我精心爱护的回报。

B. 证明楙树是材木,批评前主人遏其生机的做法。

C. 引用儒家经典,表明对楙树生芝的感慨古已有之。

D. 楙树见咏于《风》,可见投桃报李广受民间认可。

5.本文写作手法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①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

    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

     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日:“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

     ④初,华作《舍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日:“《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摧,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日:“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

     ⑤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阜铭③、四皓赞④,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皋所作墓志铭。④为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欲行辇母以逃          (2)乌有节危亲

2.下列对划线词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挠

A. 巡视    B. 考查    C. 按照    D. 抑止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强为应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而华自疑过之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 污为故书       为击破沛公军

D. 名随以重       覆之以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

5.第④段骂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每空只填4个字,用自己的话概括)

6.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②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③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注释】①端溪石池:指端溪砚。  ②行:将要。   ③五原:郡名。隶属于朔方刺史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C. 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

D. 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

2.下列诗句与“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江总《雨雪曲》)

B.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杜甫《岁暮》)

C.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3.陆游诗中的酒与笔,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实关国家之命运。请结合本诗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听松

熊召政

(1)今天,我又想去泰山极顶,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2)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3)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4)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它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峰万壑上的那千顷万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

(5)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耳中的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6)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峨眉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筒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7)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的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8)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9)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拔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10)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11)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12)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选自《灯花带梦红》有删节)

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请评析⑨段划线句子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4.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5.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