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B. 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观:观赏
C. 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
D. 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却欣然命笔。
B. 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 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 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2)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 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 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 “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D. 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
B.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 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即使是平淡无奇的一朵花,
也敢于在群花中绽放它的美丽;即使我们平平凡凡,也同样可以绽放最美的自己!
请以“绽放最美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子如灯的时候,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一带山窝里飞越到《史记》 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肥料袋,另一只则挂着镰架,加之衣衫槛楼,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收九个月天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到,结轧成捆。他们从渭西、西安,再到咸阳、宝鸡,一路嗅着麦香前行,直到自家麦子熟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样的人,逐追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实际上,麦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只是关中人时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地方叫“麦胡钐”, “钐”有抡开镰刀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于外出割麦,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的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 :“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项,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 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自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 ”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心灵视野,予以咏叹,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对于麦客的出现,殷谦在《心灵真经》 里谈道,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麦客。
其实,雇人割麦除了与暴雨频繁、劳力短缺有关外,亦与关中人长期生活在皇城下温饱不愁所衍生的“懒文化”不无关系。
割麦是个体力活,日光逼人的天气里,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捆,极易倦怠。正在于此,善待麦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旦麦客被雇主相中,好饭好茶甚至好烟好酒竞相款待。
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
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与之分庭杭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加之谋生手段多样化,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现在极少见到,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的身影,这也正如《 舌尖上的中国》 所说的―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
因拍摄《 麦客》 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曾指出:“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走出历史,但不该忘的是,他们曾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杭争。
(选自2016 年《 散文选刊》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概括“麦客”的特征。
2.赏析画线语句的艺术特色。
3.麦客的话“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有何含义?
4.请探究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恩格斯在客观的陈述和评价中饱含着对马克思的浓烈的思想感情,请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组含的感情。
( l ) 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2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3.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为何连用了两个“睡着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 诗经· 氓》 )
(2)启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屈原《 离骚》 (节选))
(3)申之以孝梯之义,___________。(《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
(4)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节选))
(5)念高危,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6)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 蜀道难》 )
(7)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杜甫《 登高》 )
(8)大弦切切如急雨,___________。(白居易《 琵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