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江上送客
张翥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①。醉来扶上木兰舟,将愁不去将人去。
薄劣东风②,夭斜落絮③,明朝重觅吹笙路。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注释:①桃叶江头渡:在秦淮河口。传为王献之送爱妾桃叶过江之处。
②薄劣:形容东风癫狂的样子。
③夭斜:形容飞絮飘荡的样子。
(1)赏析“无情桃叶江头渡”一句的妙处。
(2)有人说本词仅一“愁”字,读来却是处处皆“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骏
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既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者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选自《刘基散文选集》)
【注】厖máng:杂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 企:达到
B. 以备乘舆之阙 阙:同“缺”
C. 乃参以外厩 参:代替
D. 王无马不能师 师:装备军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立天闲、内外之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 其制稍异于前
C. 如造父之旧 王之好乐甚
D. 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 木受绳则直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B.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C.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D.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造父担任司马,以八骏为良马的最高典范,为穆天子制定了选择天下良马的标准,将天下马匹分为五等并区别对待,确实做到了“马尽其才”。
B. 穆王和造父死后,选择良马的标准却从实质上改变了,区别对待种种的做法也完全改变,这为以后埋下了产生恶果的种子。
C. 战事突起,内外马厩的养马之人互相推诿,而王与各位大臣又一味袒护内厩,在此关键时刻,借助散马才挽回了败局,这令夷王十分惭愧。
D. 作者以养马之事,喻指养士之事,养马当以马之“良驽”为别,对待人才也应把才能高低作为衡量选拔的重要标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
(2)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大王来何操 (8)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 (1)(5)/(6)(7)/(2)/(3)(4)(10)/(8)(9)
B. (1)(6)(7)/(2)(9)/(3)(4)(8)(10)/(5)
C. (1)(7)/(6)/(2)(5)/(3)(4)(10)/(8)(9)
D. (1)(10)/(6)(9)/(3)(4)(8)/(5)/(2)(7)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蝶恋花》中“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一夜未眠的相思之愁苦。
B. 《氓》是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中以一位弃妇的口吻叙述了她与丈夫从相恋、嫁娶到被弃的过程,抒发了悲愤伤感的情怀。
C. 《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写忧愁异曲同工,都是把无形抽象的忧愁写得有形可感。
D. 《雨霖铃》中,柳永采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采用铺排的技巧将别离前、别离中、别离后的痛苦、思念之情渲染到了极点。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词准确,使用了避讳等手法,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缅怀革命导师马克思。
B. 《不自由,毋宁死》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帕特里克·亨利针对温和派和保守分子的妥协和解主张,极力反对,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C. 《简笔与繁笔》中,作者采用了例证、引证论证法,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D.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选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文中的围观看客和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都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没有同情心的,他们的形象是完全相同的。
对下面文段的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航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 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 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 而是整个中国, 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选自阿来《走向海洋》)
A. 文中讲述二战故事体现英国人对于海洋的重视,反衬我们对海洋认识上的落后和保守,引起下文对于海洋重要性和南海巡航必要性的议论,深化文章主旨。
B. 在漫长中国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海洋主权意识,仅仅把海洋当作收获鱼虾的牧场,当作流浪谋生的通道,因此在近代史上,我们遭受列强入侵,付出了巨大代价。
C. “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一语双关,作者不仅强调了海图对于海上维权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我们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
D. 文末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控制了海洋就能获得走向全球的通道,也能够在战争来临时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必须要重视海洋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