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青春期的少年,很多人将种种规则视为“束缚”,他们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突围,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突围 这年头,在很多人眼里,专家成了“砖家”,即专门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则成了“叫兽”如今,知识分子频频“中枪”,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知识分子露脸太多,走明星路线,是他们“中枪”的“物质基础”;知识分子内心浮躁,离学术之城越来越远,是其“内在原因”因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再度“突围”,重新回到学术的“围城”中去。 中国自古便是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家,前贤有孔孟老庄,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许多文人学者沉醉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清高自守正是这份清高自守,使他们可立于尘世而不被遮蔽耳目,从而保持自我,坚守操行,从而思索宇宙,探求本心。 到了近现代,随着国门大开,知识分子呼吸到围墙外的新鲜空气,历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人性论”争鸣等,终于一次次地打通了那堵围墙,突围成功毫无疑问,这样的突围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奋人心的,因为他们走出了象牙之塔,冲破了种种旧思想的桎梏,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为中国学术开拓了新天地。在这场突围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人彪炳史册。 然而,时至今日,知识分子却逐渐蜕变成一个个职业明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王立群、易中天、阎崇年、于丹、钱文忠频频露脸,戏说历史,娱乐大众。不少专家学者的文凭来自“克莱登大学”,故宫锦旗“‘撼’卫”不住学术的脸面……丢掉了知识分子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鉴于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抛却心中那份浮躁,重回学术围城,找回心中那方净土。 是的,我同意大学就应当是永远的“象牙塔”,无形的围墙将它与世俗隔离,使它不被名利之风吹及如此,便会少些无聊的争斗、论文抄袭、文凭造假之类的下作。 是的,我同意学术界应当是一方净土,研究是基于自己的专业追求,是为学术而做学术,是陈省身的“数学好玩”,是远离名缰利锁。 是的,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有一份清高。只有拥有了清高,才能不垂涎世人汲汲的名利;只有拥有了清高,才能以一颗沉静的、对科学几乎虔诚的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我热切期盼着知识分子的再度“突围”,重回“象牙塔”,再开学术之花——远离名缰利锁的学术之花。 【解析】试题分析:这个作文题目是个比喻性的文题。“围城”在这里不是实指,而是一个比喻,它所指代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是阻碍人前行的事物,如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人生的束缚,也可以是舒适的生活、优越的环境,甚至父母的关爱、亲友的帮助等等。要想成功“突围”,需要胆识、智慧、行动、持之以恒、合作等成功“突围”后,应达到心灵、自然、社会的和谐、美好如果“突围”未遂也不必沮丧,至少我们追求过,也享受了过程。建议学生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体验、认识只有具有人文的大视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类拔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山道中

方风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悬冰白,几作群羊化石看。

注:方风,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人。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遣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亡国之痛,溢于言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中的“犯春霜” “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

B. 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最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

C. 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

D. “尘外頻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

E. 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

2.历来都认为此诗颈联最为绝妙,请从炼字的免度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节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B.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C.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D.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官员,文中指这三位官员管轄的地区,今在陕西西安附近。与《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是一个意思。

B. 征拜,征召授官,唐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征拜日,无奈借留何!”

C. 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选文中是指尊称州长官。《三国演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D. 九族,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九族揞本身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玄孙、曾孙的亲属,一共九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 郭伋一生仕宦多朝。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帝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任雍州牧,后做了尚书令。

B. 郭伋为政善于治理。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消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C. 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曰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D. 郭伋做亊讲究谋略。他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他和部将隋昱谋划胁迫卢芳归降,卢芳最终逃入匈奴,解除了威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2)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女黑头

赵明宇

元城东大街的罗婆婆,大个子大脚板,长得黑黑的,天不怕、地不怕,和男人一样的性格,说起话来赛铜锣,吼一嗓子像撕帛。罗婆婆是唱戏的,扮包公,一个亮相,台下欢声雷动,是元城十里八乡有名气的女黑头。

后来草台子戏班不景气,解散了。罗婆婆一闲下来就觉着嗓子发痒,总爱唱几嗓子。一伙人聚在关帝庙前的大槐树下,就有人说来一段,来一段。罗婆婆笑笑说,来一段就来一段。可是一唱起来就刹不住闸了,唱完《打銮驾》唱《铡赵王》,还要唱《打龙袍》,一段又一段,人们听得忘记了吃饭,啧啧地说,得劲,得劲。

东大街的丁大头依仗着和副县长是连襟,小舅子又在公安局工作,硬是霸占了居委会临街的一个院落,开办了一家腐竹厂,两年不交租金,居委会拿他没办法。丁大头还雇佣了十几个川妹子,到了年底也不给人家发工钱,却躲起来了。十几个川妹子回不了家,坐在腐竹厂门口哭鼻子。罗婆婆把这十几个川妹子领到家里管吃管喝,还带着她们去县政府讨工钱。丁大头听说了,气势汹汹地来找罗婆婆,说你少管老子的闲事。罗婆婆双手叉着腰说,这闲事我是管定了,我一个老婆子可不怕你,豁出去了,大不了和你拼了,你再有权有势,摊上人命官司也洗不清,你信不信?

丁大头吸吸鼻子,灰溜溜的走了。罗婆婆望着他的背影说,包公三口铡,先取狗头铡铡了你这龟孙。

罗婆婆的儿子挺有出息,大学毕业分在市里工作,是管建筑的一个科长。儿子要接她到市里去享清福,罗婆婆说在家和大伙儿一起图个乐呵,哪里都不想去。

忽然有一天,儿子半夜里神色慌张地跑回家来,留下一沓子钱说,娘啊,你留着慢慢花吧,我要出趟远门,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罗婆婆心里咯噔一下说,是不是出事了?

儿子点点头。

你想怎么处理?罗婆婆问儿子。

儿子说逃,已经安排好了。

罗婆婆朝着儿子脸上打一巴掌,说我还指望着你养老送终呢,儿子你咋就这么傻呢。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儿子被判了八年。罗婆婆变得寡言少语了。

罗婆婆家的东邻原来是供销社仓库,如今改成了元城大酒店,一到晚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门前停一溜高级轿车,酒香袅袅,轻歌曼舞,划拳声、歌舞声经常闹腾到很晚。闹腾得罗婆婆夜里睡不着,就上到自家的屋顶上,望着元城大酒店的灯火,放开嗓门先唱一段戏,然后高喝一声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开铡——————

声若洪钟,在夜里传出很远很远,惊得食客们鸦雀无声。酒店老板忙不迭地赔笑说,又是那个唱戏的疯婆子,女黑头,别理她,大家尽管喝。

新来一个县长,在元城大酒店喝得醉醺醺的,听到有人夜里不睡觉,在房顶上唱戏,觉着好奇,就出来看稀罕,正好赶上罗婆婆高喊开铡,吓得县长头皮子发紧,酒醒了大半,再也不来这里喝酒了。

1.简析第一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3.请简要概括罗婆婆的形象特点。

4.小说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