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城市车辆尾气排放量不断增大的今天,太原市提倡并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对改善大气污染、维护城市环境是大有裨益的。
B. 10年来,金砖五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加强合作,不仅给世界提供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问题的良方,而且也给五国人民带来福祉。
C.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严禁医疗养生类节目以介绍医疗、养生知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发布广告、推销产品。
D. 电视剧《白鹿原》围绕白、鹿两家祖孙三代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渭河平原长达半个世纪的变迁史,受到观众热捧。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黄惇先生的书法作品或如醉舞狂歌,或如行云流水,透射出一个文人博大雄壮的内在气魄和淡泊高雅的灵魂追求。
②瓷都景德镇是有名的污染之城,今年,该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整座城市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③随着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万物互联时代”正纷至沓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多加防范。
④人们表扬某人情商高,并不是认为其善于逢迎拍马,巧言令色,而是称赞其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经营人际关系的能力强。
⑤高考结束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名为“状元笔记”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学生和家长一定要理性看待,防止上当受骗。
⑥第十三届全运会网球团体赛1/8决赛昨天在天津网球中心打响,天津男女两队势如破竹,以一局未失的战绩双双挺进八强。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将江山之美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⑵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句,写出东晋时刘裕北伐之声威,表达词人的仰慕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纳兰性德
那能①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注】①能:通“耐”,忍受,受得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点明在花香草美时节,词人却满怀伤感,“寂寞”一词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 三、四句承接前面两句,写时达三更,悲歌一曲,愁情更浓,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C. 七、八句与李白《行路难》中的“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词人借与友人话说生平经历,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流露出要离开官场的思想倾向。
E. 全词通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些景物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二者彼此呼应。
2.请简要赏析“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李靖破突厥,苏定方开西域,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闭营而困诸葛,俱为上策。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机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随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列传》,本文是魏元忠给皇帝的奏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B. 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C. 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D. 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当时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B. 魏武,指魏武帝曹操,曹操去世后庙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C. 抽擢,选取提拔的意思,“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时的专用术语,常特指提升官职。
D. 阃外,指京城以外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元忠认为,君王要治理好国家,成就一番伟业,一定要重视策略谋划,这就需要挑选并依靠具备雄才大略的俊杰英才。
B. 段孝玄认为将领掌握重兵,如同人托着一盘水,倾覆只在一瞬间,贵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周亚夫、司马懿抗敌取胜便是很好的例子。
C. 魏元忠反对朝廷多选用将门子弟的做法,主张任人唯能,因为没有才略的人,即使竭尽全力、忠心耿耿,也避免不了失败。
D. 董仲舒认为处理政务如同弹琴,要善于调校、更换琴弦。魏元忠据此建议:危难之时,要唯才是举,破格提拔卓越的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⑵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
夏静 刘小英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埋进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二十多分提高到七八十分。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生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支教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放弃了离开高原小学的机会。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邓丽没有信心。谈到支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会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会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邓丽来到高原小学支教,为学校带来了多个“第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B. 邓丽在学校身兼数职,既教书又育人,改变着山里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C. 邓丽毅然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选择来到环境恶劣的高原支教,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做一个“纯粹”的老师的理想信念。
D. 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支教身份离开,但是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苦苦哀求,她才选择了留下。
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标题将到高原支教的邓丽比喻为扎根高原的雪莲花,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突显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B. 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揭示了她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
C.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邓丽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这个细节虽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但能够使通讯更加真实,利于读者接受。
D. 通讯多次直接引用邓丽及其学生的原话,既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能使行文灵活,富于变化。
E. 作为人物通讯,全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叙事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抒情,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作为一名支教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