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写因管道漏烟,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自家厨房,为下文写邻居家油烟的气味作了铺垫。

B. 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他家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这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C. 文中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质朴、亲切,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道。

D. 本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

2.文章第⑤段写另一家的咖啡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3.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作者家的厨房。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4.文章最后写到艾草的气味,然后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5.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家、漫画家。有人把读丰子恺的文章,比作就像品一杯“鸡尾茶”。

品客甲匆匆跑过来,看了看茶,先不喝,去脱了草帽问茶问好。

品客乙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茶叶,道:“精致啊,禁得起细观。”

品客丙喝了一口:“热的。”过了一会儿,又说:“冷的。”“甜的。”“苦的。”一杯茶,怎么可能又热又冷,又甜有苦呢?

请你选择其中两位说说他们品出了丰子恺文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1.B 2.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3.不因邻家的油烟窜入而恼火,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作者对不同邻居家油烟气味细细描写,可见作者心思的细腻,对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样的认真体味甚至是享受、羡慕。 4.从行文思路看,对前文所写的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作了形象的收束;不同的生活风格有相同的生活内容(方式);从主题表现看,强调各种生活风格走向统一,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共同的民族文化烙印,升华了主题。 5.品客甲认为丰子恺的文章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所以脱帽打招呼。 品客乙认为丰子恺的文章细节刻画的很细腻。 品客丙认为丰子恺的文章文字温暖自然但文字的背后确实对人情世态尖锐的批评和深切的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说法不正确,从原文第2段可以看出,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一点不混。实打实的,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    《蜀相》

(2)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    《夜归鹿门歌》

(3)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虞美人》

(5)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

(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

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注] 鞲鹰: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

(1)这首诗写出了一副怎样的秋景?

(2)作者在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

B.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    期:日期

C. 智伯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 韩、魏而击之    翼:从两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智伯亡也    先主所属也

B. 三家以国人围灌之    今约胜赵三分其地

C. 人事知之    是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 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阴与张孟谈约

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是非反而何

B. 吾何走乎

C. 何伤也

D. 子何以知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 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 客家土楼从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如同湖中水波,环环相套,温馨又壮观。

C. 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几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苏州园林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因地制宜,依形就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西方的一些建筑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B. 《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 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每个建筑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 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 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C. 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建筑构思上表现出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远方的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已收入建筑人为布局中。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各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含义深刻,言辞雄辩。《孟子》想象力丰富,变幻莫测,挥洒自如。《荀子》朴实深厚,取譬精审。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他们两人也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代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辉煌成就。

C.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作品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赋”“比”“兴”。

D. 盛唐诗坛有两大诗歌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常建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