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一条条粗壮的黑线,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树上,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

②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刺刺”拍动翅膀的声音。这一夜我的梦里也出奇地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的星光。

③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④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一声掉进水中,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女子,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汲水的女子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鸟,去,老丑。那只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的抛在身后。

⑤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⑥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已被炮声和打石机的轰鸣搅扰得神经错乱,曾经炊烟葱笼的村庄已褪去往昔光鲜的外衣,破败不堪。我看到那些废弃的老屋爬满了瓜藤,一把锁紧紧锁住曾经烟火缭绕的岁月;我看到歪歪扭扭的小巷里,荒草丛生,月光的镰刀收割绵亘的落寞;我看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那些南下或北上打工的人,在迈进城市的一瞬间就迷失在楼群高耸的浮华里,就沉醉在城市飘荡的霓虹里,他们用握过农具的手,把深扎进村庄的根义无反顾地拔起,而后浮萍一样风雨飘摇在这座城和那座城。这些人士村庄的土著,他们抛弃了村庄,乌鸦也是村庄的土著,它们也抛弃村庄了吗?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的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KTV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的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

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②段表达了“我”对现在村庄里听不见乌鸦的声音的遗憾与失落之情。

B. ③⑦两段,对“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进行追问,旨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C. ④段汲水的女子与乌鸦的关系,不能够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与乌鸦的关系。

D. ⑥段提到的外出打工农民,像城市化的乌鸦一样抛弃了村庄,迷失在城市里。

2.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

3.请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句话的理解。

 

1.C 2.(1)第四段乌鸦与“女子”的嬉戏,渲染了过去岁月里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向往和如今不再的怅然之情。(2)“乌鸦掠过村庄”是一种象征,表意形象,寓意深远 。曾经它是美好村庄的一份子,如今它掠过 村庄,飞向城市,不再复返。通过“乌鸦”的行为揭示了自然美好的事物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被异化的现实,并引发人们的深刻的反思。 3.“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对城市化的乌鸦不能反哺的不满,对美好事物的逝去表现出不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的情感,更表现出对美好事情回归的一种渴望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不能够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与乌鸦的关系”错误,后文有“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渲染”和“象征”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解释,再分析其艺术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历史是一种记忆,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的完全复原(记忆心理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得的。

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和过去历史事件的符合程度,就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度。它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其程度是足够高,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信史”,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如果真实程度中等,也可以用来做一定的参考。如果真实程度非常低,这种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做真实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历史记忆的硬核”,所谓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客观信息,主要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和行为给物质世界带来的结果。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同位素碳14的检验,去鉴定某个青铜器的年代。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哪一年人们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可靠性足够,对这些历史记忆信息,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硬核部分,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指历史记忆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基本相同。

但历史记忆中还包括非硬核的部分,如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解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人类行为的因果解释,以及对行为结果中非直接可测量的部分的解释。这个部分的真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了。

因此,并没有人们可以一致同意的真实解释,在这方面所谓“历史的真实”是一个建构的产物,在非硬核部分没有绝对可靠的真实,但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相对共识,并确定一些对象有共识的标准来衡量真实度,从而对不同的历史记忆区分出可靠的“真实度”的区别。

严格说起来,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比如我们记忆一个行为的时候,会给行为命名。而这个命名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并举玉玦示意让他动手杀刘邦)”。对范增的行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解释是:他在使眼色和示意,想让项羽动手。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需要评估的,如果严格的“硬核化”,历史学家应该这样记载:“记录到范增视线多次投向项王,并且做出轻微眯眼,同时头轻微侧转的动作;记录到范增几次在目光投向项王的同时,举起玉玦做轻微地向下用力的动作。我们估计其意图是为了向项王示意,根据当时范增有杀刘邦的动机,并且和项王有过预先计划的这个事件,我们判断这些动作是在示意项王动手。我们评估这个可能性超过95%。”

当然,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而是把自己对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学到历史中了。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历史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仍然是有价值的。

B. 历史记忆的硬核容易取得共识,因为它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C. 历史记忆的非硬核部分的“真实度”,主要依靠一些相对共识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D. 文中“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这句话,说明了历史书不追求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2.对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把他对鸿门宴的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B. 司马迁的记载,证实历史记忆中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很难截然分开。

C. 相对于严格的“硬核化”记载,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真实度更高。

D. 司马迁不仅记载了范增的行为,还有对范增行为的解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点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B. 文章语言平实,表述准确、严密,体现了论说文的文体特点。

C. 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对于历史记忆的硬核与非硬核部分,文章论述的思路是有差异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 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B. 颔联讲究对仗,如“风花”对“云月”,“误入”对“长临”。

C. 颈联的“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鸦鹊的活泼欢乐。

D. 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故有所览,轭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删改)

注:①七略:书目名。②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内府藏书。③通籍:指做官。④素蟫:蛀蚀书籍的蠱虫,以其为银白色,故曰“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塞屋  使……出汗

B. 非夫人之物而强焉  借

C.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  已经

D. 其切如  这样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判断句。

B.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是定语后置句。

C.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表示被动关系。

D. “为一说,使与书俱”,“使”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帝王和富贵人家虽然藏书丰富,但真正读书的却不多。

B.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早年借书不得的经历,劝勉黄生专心读书。

C. 文章通过正反对比等方法,多角度论说了借书与读书的关系。

D. 文章借“书非借不能读也”阐明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渴望得到的道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之蚩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表述中,与其他项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 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都很难还原历史的真实。

B. 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都并非不易还原历史的真实。

C. 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难道容易还原历史的真实吗?

D. 百余年来,有关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所有论述,都不易还原历史的真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