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①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②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③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④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⑤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A. ①③②⑤④    B. ④③②⑤①    C. ③②⑤①④    D. ②⑤①④③

 

C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本段内容主要是围绕第一句来谈的,③紧承第一句,根据横线两边的句子可以推出先谈母亲的良知再谈父亲良知,所以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发展父母的良知,就是拥有爱的能力和理智判断力,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B. 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C. 郑榕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雷雨》中“周朴园”这个角色他从1954年一直演到了1988年,他用了近30年左右的时间来对这个人物进行研究和总结。

D. 由于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B. 谁都明白,《红楼梦》里的《西江月》貌似作家的反面文章,其实曹雪芹要衷心礼赞的,正是这“乖张”与“不经之谈”。

C.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D. 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的时候,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抑郁孤独之感。

(2)苏轼《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词由眼前风雨推及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淡定自若、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渌水》、《楚妃》:琴曲名。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琴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导读: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篇作品也有不同的感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对总结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gǔ)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你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的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文段二】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赵孝成王,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 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 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 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B. 汤镬,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进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中的“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D. 古代,皇帝之死称“崩”(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崩”),大夫之死称“卒”,士之死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强秦,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他那种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B. 面对挑衅,蔺相如忍辱负重,镇定从容。“廉蔺交欢”这一节,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

C. 身为上卿,廉颇优缺点异常明显。他驰骋沙场,战功赫赫,但居功自傲,自私狭隘。后来,他“负荆请罪”,有勇于改过的迹象,但作者司马迁对廉颇这一历史人物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D. 廉颇晚景凄凉,壮志难酬。他一心想着报效朝廷,但终因仇人郭开的使诈而不再被起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则运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