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村声 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村声

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很容易悟出来。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所有的街巷,一齐入了睡眠状态。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喝一声“老豆腐开锅!”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

“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创造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打夜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一叫。

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夜猫,俗名叫做秃枭。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恶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免有些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前后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了一个轮摩。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群狗狂吠。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人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的破皮鼓。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无论多么困倦的人,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像我们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可是既而一想,这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乡下人们,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儿,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剩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

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萧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以前我不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

1.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

2.全文围绕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3.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么?

4.作者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本文的“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探究。

 

1.从日常生活感受说起,写出了荒村野地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点明两者有辩证关系;点题;引出下文对村声的各种描绘和感受。 2.时间顺序,从夜晚的声音写到白天的声音;逻辑顺序,从寻常的(一般的)村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不常有的(特殊的)娶儿嫁女等声音。 3.六根清净的和尚也要听鸟叫泉鸣,向往笙箫钟鼓的大热闹;这些声音,能让人忍住这寂静;声音能让人们倾听、追看、围观,凭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趣味。 4..内容上,写的都是日常乡居的各种声音(写的都是乡村的人物);情感上,抒发了作者对乡音乡情的喜爱和依恋;语言上,朴实无华,自然淳朴,乡土气息浓郁。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因该句在首段,作答时还要考虑句子所在的位置。新人句不离段的原则,理解句子作用前要先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前后理解。该文主要写自己对乡村声音的独特感受,“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就是写乡村生活对声音的理解和感受,声响和寂静的关系表现的是两者之间的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又写出荒村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结构上,这句话又引出后文对乡村声音的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苏轼《赤壁赋》) 

(2)顺风而呼,_______,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_______,哀民牛之多艰。(屈原《离骚》)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 (李白《行路难》)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后生可畏, _______?(《论语》) 

(8)_______,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①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2.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义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朋徒耳。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子归,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没,义仍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义仍自守泊如也。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学曾、王也,自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谓不具也。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之语,而为叙之如此。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

注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②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

B. 弇州手翻阅                    信:随意

C. 以其所未就者                勖:勉励

D. 追惟其末后郑重相之语        属:撰写

2.下列各组壻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亦王、李朋徒耳              义仍名益高

B. 吾文视受之                    其所未就者勖余

C. 有兴乎                        学曾、王也

D. 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汗牛马

3.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2)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4.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A. 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 人是与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 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D. 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③⑥①④②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①②⑥③⑤④    D. ①⑥③②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