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段话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句话的含义是“(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可以根据固定句式“岂……乎”断开一处,然后再依据对称的句式断开“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最后再依据本文整体的句式特点断开其他几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邦交原则。

(3)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在《离骚》一诗中,表现诗人艰辛探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①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的发现,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 1868年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 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后发现,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2.3.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 随着对考察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 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 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4.5.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丝路学研究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按剑而                        跽:同“忌”,忌惮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参谋,谋士

C. 杀人如不能                            举:尽

D.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非常:特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拔剑切啗之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B.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其无礼于晋

C. 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不如善遇之

D.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不者,若属皆为虏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无端喜爱,不仅称其为“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B. 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足智多谋的智者。

C. 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 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查看答案

对《雷雨》(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A.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用了反复,表现了鲁侍萍长久压抑后的愤怒、自责。

B. “低头”“叹一口气”这些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

C. 周朴园真傻,对侍萍的思念,对过往的追忆,现在提起于事无补,徒添伤感。

D. 看似简单的对话中,人物情感复杂多变,情绪推动曲折有致,戏剧语言魅力无穷。

 

查看答案

下列对《氓》(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A. 每句四字,两字一顿,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B. 以“桑之落矣”比兴,让人联想到女子年华老去、备受冷落的不幸。

C. “女也不爽”四句暗示女子的过错:耽于爱情,终被抛弃。

D. 女子感叹斑鸠贪食桑葚,痛悔遇人不淑,落到悲惨境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