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隶虫篆,指各种书体,其中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化繁为简,改曲为直,书写便捷的字体。
B. 丁父艰,父艰即父忧,丁有成年男子的意思,所以母亲去世不用“丁母忧”,如文中说“以母忧去职”。
C. 除,授予官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除”也是此意。
D. 秩,本义为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由此可见,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固定的铁饭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 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 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 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 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 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 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 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
B. 精准扶贫需要把握“贫”的根源所在,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严重,事事依靠政府。
C. 精准扶贫还要发现“扶贫”地的优势,利用优势,抓住扶贫关键,提高扶贫者的知识素养。
D. 精准扶贫不能“输血”,要让当地学会“造血”,要“授人以渔”,教给百姓脱贫的方法,激励他们脱贫的心志。
E.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一些扶贫区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苗头,这都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 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并不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C. 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D. 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②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③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④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行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⑤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⑥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B. 宋朝统治阶级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相应受到了限制。
C. 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 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将宋朝的经济与军事作鲜明对比,自然地将读者带入所论述的问题当中。
B. 第四段在论述宋代兵员来源时连续使用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围绕历史积患和宋朝防御线之失论述了宋败于辽的重要原因,逻辑严密。
D. 阐述宋朝军弱的缘由,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 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
C. 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D. 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刘亮程在《对一朵花微笑》中写道:“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花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事实上,花儿的笑,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花儿的笑,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花儿的笑,是一种风雨之后见彩虹的自在……像花儿一样生活,不畏风雨,心怀幸福,充满希望,应该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
请以“像花儿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古董
韦延长
“好东西!好东西!”任大川连连叫道。他把那件青花瓷器凑近灯光前,双手慢慢地将它翻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看似普通的小碗,是不久前儿子任小格到山里“意外”淘到的。
那天任小格走累了,就敲开一户农家的门。三间低矮的瓦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腰上,房子四周是用山石垒成的矮墙,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藤,院里有两株上了年纪的龙眼树,几只公鸡悠闲地吃着食,几只老母鸡“咕咕”地叫着。房子的主人和他的老伴、儿子坐在门前的小木凳上,每人手里端着一碗粥,一家人正在吃午饭。
主人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搬来一只小凳子。他坐下来,和主人聊起天来,“大爷,您老贵姓?”“姓夏。”话没说几句,地上装鸡食的一个小碗引起他的注意。凭着多年对瓷器的研究,他觉得那个小碗有些年纪了,便若无其事地上前几步,拿起小碗看了看,这一看不打紧,任小格差点惊叫起来……
“是清代的吧?”任小格问父亲。任大川摇了摇头,“是明初期的。”
“能卖什么价钱?”任小格脸上的亢奋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来。“按现在的行情,它的价格应在五万左右。你花了多少钱?”“二十元。”任小格喜形于色地说。
那天他问老夏,能不能把这个碗卖给他,老夏想也没想,说:“装鸡食的碗,喜欢就拿去。”
任小格还是给他留下了二十块钱。
第二天一大早,任大川把还在睡梦中的任小格叫醒,说:“我们再去一趟山里。”“干吗?”任小格揉着惺忪的眼睛问。“我想老人家那里八成还有古董。”任大川说。任小格想想也是,这么老的古董他们都拿来装鸡食,家里说不定还有古椅古镜什么的。
快到老夏家时,任小格说:“爸,你还是自己去吧。”任大川不解地看着儿子。任小格见父亲一脸的疑惑,就说老夏他们若知道当初他买走的小碗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可能父子俩就走不出这村子了。
“为啥?”
“穷山恶水出刁民呀。”
任大川想想也是,就让任小格在山下等他,按照任小格的指点,他独自去了老夏家。走进院子,任大川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给鸡喂食,他想那应该就是老夏。
任大川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落在装鸡食的碗上。直觉告诉他,那是一只普通的小碗,但那些搅拌的谷糠已把碗弄得面目全非。任大川还是想亲眼看看,亲手去摸摸这个碗,如果错过了一件宝物那就可惜了。
任大川拿起那碗,一看底部,知道它没什么价值。正想把碗放回地上,一个公鸡见他夺去了它们的午饭,扑闪着翅膀朝他扑了过来,老夏见了大喝一声。不知任大川是被凶恶的鸡吓着了,还是听了老夏的喝声,碗“啪”地掉到地上摔开了花。
对于突然发生的一切,老夏显然意料不到。他看了眼任大川,略带责备地说:“怎么把碗摔坏了。”看着分成几块的小碗,任大川急忙说道:“大伯,碗摔坏了,我赔你。”
“赔,赔……”老夏磕磕巴巴地说,“你赔多少?”
任大川看着老夏,说:“你说值多少呢?”
“你是城里的?住在什么地方?”老夏问道。
“老大爷您就放心吧,我不会跑的。您说赔多少钱吧。”任大川急于脱身,连忙问道。
老夏伸出两个手指:“两,两……”
“两千,好,就给你两千。”任大川给老夏丢下两千块钱,没再说什么就走了。
几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天,任大川一早就到古董市场去了,转了大半天,听说不久前拍卖市场上明青花瓷器的拍卖品已经到了十几万元。家里的那个小碗价格肯定比以前又翻了几番,而且还有看涨的势头。他兴奋地往家走,在市场的一个出口,忽然看到一个身影,好像是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了。
到了家门口,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不禁一愣,“原来是他?会不会是来讨要那明青花瓷小碗?”任大川连忙走进屋,发现任小格正在把玩那件从山里淘来的明青花瓷器,连忙叫任小格把那小碗藏起来。
“爸,出什么事了?”
这时,门“笃笃”地响了几下,任大川打开门,眼前的人果然是山里的老夏。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任大川顿时紧张起来。
“我找了你好长时间了。刚才在市场上路过,真凑巧,见个人像你,就一路跟过来了,没想到还真是你,哈哈……”
任大川把老夏请进客厅。老夏到屋里,从内衣兜子里取出一个红色塑料袋,解开层层的包裹,拿出两千块钱,递给任大川,说:“当初那个喂鸡的碗摔了,我讹了你两千块,那时实在没办法,孩子他妈得了急病,要住院,一时筹不到钱,我就动了这个邪念,真是对不起。”
任大川不禁一愣,“不,这是你应该得的。”边说边把钱往老夏身上推。老夏摇了摇头:“那只碗是我从圩上买的,只值五毛钱。”“我知道这个碗不值钱。”任大川看着老夏说,他把任小格拉到跟前,“真对不起,这是我儿子,他此前买你的一只碗是古董,只给了你二十块钱,他骗了你。这钱就当是给你老人家的补偿吧。”
老夏摇了摇头:“愿买愿卖。再说了,宝物只跟有缘人。”老夏说完,把两千块钱放到桌子上,就匆匆离开了。
任大川父子急忙追出去,任他俩怎么叫喊,老夏头也不回。看着老人的背影,任大川的眼里涌出愧疚的泪水。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1.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任大川几年后遇到老夏时两次“不禁一愣”(见划线处)的描写,刻画了任大川当时怎样的心理?
3.小说中的老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以任大川父子追赶、叫喊、流泪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