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③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 相与:互相
C. 华善之 善:好,对
D. 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 李密学习刻苦,富有才华。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 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 李密心怀不满,最终免职。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对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心怀怨恨;他因在诗中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而被免职。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蓬,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账蓬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零时,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账蓬,小心翼翼地循着她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在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她们的面前。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账蓬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蓬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账蓬和我了,只是也许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两母子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两母子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两母子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两母子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悉悉索索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确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 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看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很羞愧,因为我能帮助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 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2.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民美食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 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 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2.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 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 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 “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D. 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
B.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 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距离
岸与岸没多少距离,只要有船
或者飞机,或者翅膀……
五洲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
或者索道,或者脚步……
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
或者目光,或者肝胆……
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
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