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卫生筷其实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卫生筷其实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单浸泡漂白后即投放市场的产品,近日长沙市警方和工商、卫生等部门上下其手,一举摧毁了多个制脏窝点。

B. 对于合肥市城管局出台的利用执法记录仪和行车记录仪抓拍向车外抛撒垃圾这一行为,并进行处罚的决定,广大市民无不拍手称快,弹冠相庆

C. 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之无愧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D. 提到贪官,老百姓心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的肚子,油光锃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C 【解析】试题分析:A.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含贬义,可改为“齐心协力”。B.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相互庆贺,将有官可做。用于贬义。C.当之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惭愧。D.大腹便便:本意就指肚子大,语义重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岂止。

B. 台犹不足以长久              恃:依靠。

C. 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D. 其未筑也                    方:当,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各句直接说明凌虚台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A.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C.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D.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 太守把自己建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 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 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五柞宫、仁寿宫等数世后,即使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谏(节选)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匡救,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实愿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欲知过,必忠臣              藉:借助。

B. 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

C. 实愿其狂瞽                   罄:竭尽。

D. 自古帝王多情喜怒             任:使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③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⑥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①④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 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 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 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以一己之利为利,__________;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___________。 (黄宗羲《原君》)

(2)孔子曰:“ 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朱熹《朱子语类》)

(3)夫童心者, ______________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童心说》)

(4)衣带渐宽终不悔, 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凤栖梧》)

(5)绿杨烟外晓寒轻, _________________。                         (宋祁《玉楼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新机制运行一年多来,我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经历了11涨13跌12次搁浅共计36轮。

B. 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1 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总数的34.9%。

C. 目前京津冀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都在加速推进,作为基础设施、公路和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

D. 没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没有好文化的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关系的观念方法,都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人生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