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        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通行证,但是,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        ,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样的行为       

A. 一挥而就        不以为然    不耻    B. 一蹴而就        不以为意    不齿

C. 一挥而就        不以为意    不齿    D. 一蹴而就        不以为然    不耻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一挥而就:笔一挥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教养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故用“一蹴而就”;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强调有些人对教养的修炼的不重视,应用“不以为意”;不齿: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不耻:不以为可耻。“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些行为被人瞧不起,鄙视,故用“人所不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若水先生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辞客而退。明日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程: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前托视疾                    因:于是,就

B. 日欲                            晡:升起

C. 明日钱米往遗之                具:准备

D. 扼腕终身                        扼腕:惋惜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B. “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C. 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D. “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被清军逼迫沉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 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他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们给他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C. 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 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夔察侃为孝廉,至洛阳,数诣张华。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无忤色。华后与语,异之。除郎中。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侃诣之,晫曰:“《易经》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与同乘见中书郎顾荣,荣甚之。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凡器也。”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人或非之,庆曰:“此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弃官归,为郡小中正。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出兵御之。随郡内史扈瑰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又加侃为督护,使与诸军并力恢。侃乃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于是击恢,所向必破。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后以母去职。尝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化为双鹤,冲天而去,时人异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荣甚之             奇:感到稀奇

B. 与太守吕岳有       嫌:不合,有矛盾

C. 使与诸军并力恢     距:拒,抵御

D. 后以母去职         忧:忧虑,心情不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办法和名额相同。

B. 除,授予官职。“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指南录后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中的“除”与文本中“除”的意思相同。

C.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D. 鹰扬将军,武官名,两晋南北朝多设此官,晋有郭洽、司马泰、桓石秀、王舒,西秦有徐成、王腾、吕光等均曾任此职。魏、晋、南朝宋及后魏时此官皆居五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侃有执着坚定的精神。他多次拜见张华,让张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至张华后来授予他郎中职位。

B. 豫章国郎中令杨晫赏识人才。他认为陶侃是一个固守正道、能圆满地办好事情的人,他曾与陶侃一块坐车去拜见中书郎顾荣。

C. 武库令黄庆很知人善任。黄庆认为陶侃终究要才能大成,在自己当了吏部令史后,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后来还将陶侃推荐给乐广。

D. 刘弘不听信谗言。随郡内史扈瑰在刘弘跟前挑拨离间,刘弘回答说:“陶侃的忠诚和才能,我了解得已经很久了,哪里会有这种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2)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祜女夫尝劝祜有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皆计所,送绢尝之

A. 侵占    B. 侵犯    C. 侵害    D. 侵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 结交    B. 连接    C. 往来沟通    D. 沟通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胤今日若死,此门开耳                今君亡赵走燕

B. 称为“羊公”,不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不解

C. 祜女夫尝劝祜有营置                视成蓄,掩口胡卢而笑

D. 人臣树私背公                        及诸河,在舟中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2)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白徒:指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③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④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⑤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⑥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 至而金干斤也                        什:十倍

C. 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 衡山之民释其                        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人民习战斗之道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B. 使人楚买生鹿                        载粟而

C. 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生鹿藏钱五倍

D. 楚王自得而求谷                    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 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查看答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來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殳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控元教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1.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