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山 徐仁河 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常青的山。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山

徐仁河

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常青的山。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太明白。祖父叹了口气说,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如今荒得兔子都不愿待了。

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是禁山倡议最积极的。他一句话常挂嘴边,我还要把我的钎担传给我的孙子咧!钎担两头铁尖,中间是圆木扁担,是老家砍柴人的专用工具。那些年,大家疯狂上山砍伐木头,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祖父在村子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想要禁山。禁山的意义和目的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开始禁山,阻力却不小。反对最激烈的是炭佬和村头砖厂老板,还有一个是拐子瘌痢。炭佬要烧炭,他那个炭窑一年四季烧掉的树木柴段难以计数,砖厂烧砖更是小四轮整车整车地往厂里运。拐子瘌痢则是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他们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但祖父他们须发飘飘,端坐在祠堂议事桌上,一身凛然地逼退了那帮宵小。

禁山仪式古老而庄重。敲响铜锣,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而后摆上宴席,全村老小一道吃上禁山的猪肉饭。

禁山要求大坞深山三年一封半年一伐,禁山期内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春封秋伐,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得入内。禁山期内,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禁山之后,在主要的进山口竖了块禁山碑文。为了监督禁山,还要选一个人当巡山员,发一定的报酬。大家的意思是让我祖父来当,但他让给了拐子瘌痢。

禁山之后的祖父很觉无聊,他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抬脚去的是与柴房相通的灶房。母亲烧饭、煮猪食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塞柴火。能用枝丫柴的时候,坚决不放劈柴;有时候松毛针也能紧巴巴地烧熟一餐饭。

村子里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也不见那些小年青随意在村头郊野生火堆烤食物、取暖。炭佬改行杀猪去了,砖厂虽然还冒着烟,但是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跶得不那么欢了。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瘌痢走一步垫一步,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

那是半年之后吧,我放学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几乎人人手上都提溜着一小块狭长的猪肉。一打听才知道,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想扳本,半夜上山砍树要卖给砖厂老板。不料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父亲和炭佬等人按禁山村规,当即把他家的大肥猪宰杀了,而后全村分肉。

等我考上中专去了外地上班,多年之后回到老家,一路上除了惊羡村子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洋房外,再就是讶异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不敢认了。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都开始使用沼气,还有一部分用上了液化气。树木基本上不再砍伐。其他村子的山林没有我们村子保护得好,大多都光坦坦的。外村人有个形象的说法,下雨的时候,雨脚就只是落在我们村周围,而别的村子沾不到一点儿光。老家人都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这些要感谢你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啊!

当然这话祖父已经听不见了。多年前,祖父患食道癌去世。弥留的那一刻,他交代父亲和叔伯他们,坟墓外边一定要堆土,不要用那种水泥砖砌。那时候做丧葬,比较气派的是起个大大的墓园子,坟包子用水泥砖砌。遵照遗言,祖父的坟墓是新鲜泥土堆垒的。

来年的清明,我们去给祖父上坟。我看到坟包上郁郁森森,都是那些指头粗细、绿意盎然的黄荆树,估计是鸟儿们把树籽衔到祖父的坟包上生根发芽的吧。我将一挂纸钱系在黄荆枝条上的时候,忽然对祖父的遗言有了领悟——祖父多半是想让自己的坟墓不必遮挡、挤占柴草们的生长空间。

走下山道,回望山中祖父的坟茔,却找不出一点儿痕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如“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十分切合小说反映乡土生活题材的特点。

B. 祖父把有一定报酬的巡山员的位置让给了反对禁山的拐子癞痢,实则是“以毒攻毒”,也可以缓解拐子癞痢生活的经济压力,使他不至于为了谋生而砍柴,触犯禁令。

C. 禁山后,祖父“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母亲烧饭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紧巴巴”塞柴火,小说意在以这些细节揭示禁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

D. 多年后回到老家,“我”听到老家人充满感激地感谢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表明在事实面前,老人家对禁山从之前的抗拒反对开始变得理解接受。

2.小说中的拐子癞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山民“禁山”的小故事,却体现了山民们一些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请结合全文,探究“禁山”的哪些环节体现出山民怎样的生存智慧。

 

1.A 2.①愚昧狭隘。拐子癞痢因不谙农事,靠砍柴为生,因而激烈反对禁山,甚至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②忠于职守。被村里选为巡山员,三五天就敲着破锣,扯着喉咙喊着“砍树一棵,杀猪一头!”的禁令。③严格执法。将半夜上山砍柴的乌佬逮了个正着,按禁令村规,把乌佬家的大肥猪宰杀了全村分肉。 3.①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生存理念。祖父教我“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长青的山”的道理,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积极倡议禁山,还在村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要禁山。②宗族决策,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决定禁山时,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举行古老而庄重的禁山仪式,并由代表宗族权威的老人们逼退了反对禁山的势力,这是山村中古老朴素的一种管理模式。③疏堵结合、宽严有度的禁山村规。禁令既严格规定禁山的周期季节,以及禁止砍伐的山场林地,又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的实际问题,适度放开某些山场,但只允许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④禁令明确、执法严明的惩戒方式。禁令规定“砍树一棵,杀猪一头!”,并通过巡山员敲锣反复宣传,对违反禁令者按禁山村规加以处罚。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实则是‘以毒攻毒’”的表述错误,拐子癞痢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坏人。而让他担任巡山员,也不能说是一条毒计。C项,“小说意在以这些细节揭示禁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说法不准确。D项,“老家人对禁山从之前的抗拒反对开始变得理解接受”的表述有误,当初对于禁山,老家人除了几个人反对比较激烈外,大多是赞成的。 2.试题分析:第二段中写拐子瘌痢对禁山反对最最激烈,因为他“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并且“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由此可以看出拐子瘌痢愚昧狭隘。第六段写拐子瘌痢当上巡山员后,“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村人们听到他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由此可总结出拐子瘌痢忠于职守。第七段写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半夜上山砍树“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并按村规处罚了乌佬,由此可总结出拐子瘌痢严格执法。 3.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梳理出禁山的过程,然后联系现实,思考禁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即可。首先,祖父等老人提出禁山的想法,是为了让青山长青,这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思想;是否禁山,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宗族决策,并举行了“古老而庄重”的仪式,“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这是一种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从禁山令的具体内容来看,“三年一封半年一伐……春封秋伐,……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不是不顾村民生活的一刀切,而是疏堵结合、宽严有度;从禁山令执行的情况看,执行者依法行事,违反者受到了处罚,可以说是执法严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

林贤治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在我国有多种译本,他的作风,当为许多读者所熟悉。但无论寓言体的《动物庄园》和《1984》,还是纪实体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和《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以及随笔评论之类,所有文字都为一种政治意识所浸渍。像这样的有严重的恋政治癖的作家,不要说在他所在的那个绅士的国度,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有的。

在我们的一些小雅人看来,政治是野蛮的、卑鄙的、肮脏的,至少是无趣的。奥威尔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他们会说,这个英国佬倘不是沾惹了政治,一生将过得相当顺当;连他的文学事业,也不会因为"泛政治化心态"的支配而受到破坏,变得纯粹、精致和超然得多。以奥威尔的身份,确实大可以不问政治。他原本作为英国皇家警官被派遣到缅甸,根据享有的特权,可以随意处罚异国的囚犯,生活的优越至少不下于小雅人。然而,不幸的是,他无法接受皮鞭、子弹和四周痛苦的呻吟,结果还是把这份美差给辞掉了。其实,凌辱与被凌辱,损害与被损害,宰割与被宰割,一无例外地都属于政治--这是现实直接诉诸于奥威尔的眼睛和心灵的。在奥威尔这里,政治是从生活伦理中长出来的,而非得自纯粹的观念;不管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它都是一种实存。只要感觉到了政治的存在,它就已经同个人的道德感结合到了一起,因此,奥威尔声明"为政治写作"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相反,如果要他脱离政治,不跟政治沾边,除非使他失去记忆,把整个心脏、热血、所有人性的东西从他的身上给拿掉!

离开缅甸之后,奥威尔选择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他到巴黎流浪,做洗碗工,进伦敦的收容所,在饥饿和贫困的驱赶下生活。《巴黎伦敦落魄记》所记的这段日子,使他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底层的不幸,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无聊的困扰和绝望的重压,但因此,也就促进了他的下倾的政治立场的形成。

西班牙内战在奥威尔的生命史上是一个枢纽性事件。1936年7月,佛朗哥发动法西斯军事政变,企图颠覆共和党政府,由此引发战争;苏联迅速介入,向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提供武器并设法加以掌控,数千名国际志愿者纷纷来到西班牙。奥威尔是作为战地记者前来的。以他的观察,阵线并不如人们所见的明朗,在左翼内部,各派势力既联合又斗争,局势复杂而多变。从《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可以看到,对于政治问题,他是何等敏感。然而,他洞悉党派政治,却不曾避害趋利,而是恪守他的道德理想,以致于为此惨败也在所不惜。原先,他并不认同马统工党(即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战争和革命不可分离"的观点,但革命的召唤不可抗拒,他终于做了马统工党的一名民兵,在抵抗法西斯的同时,为西班牙革命而战。

这个英国佬,不像我们的学者和周围的小雅人那样厌恶革命。他把革命看作是被压迫大众的权利,是消除特权和社会不公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书中,他多次写到革命,为他所经历的革命氛围所迷恋。革命以自由的力量,解放的力量,人道主义的力量,使他既往的底层生活经验得到升华,契合于他的道义感,成为生命中最为壮丽的激情体验。《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以血的事实,见证了这段历史。

但是,在全世界都被斯大林的铁腕所震慑所蒙蔽的时候,奥威尔成了其中最早的几个清醒者和批判者之一。如果说这部书的前半部是一出正剧,那么后半部就是一出悲剧。中心情节是镇压马统工党,以革命的名义消灭革命。逮捕事件持续了几个月,政治犯多达数千人。奥威尔仔细地描写了整个社会如同一座精神病院般的恐怖情形。这个一生同政治结下不解之缘的不安定分子,在全书最后一章,给自画像匆匆留下了快速然而有力的一笔。

人类存在本身就是政治。所以,奥威尔会称他的写作是政治写作。从政治中来,再回到政治之中,这就是他写作的全部。唯有在政治和对政治的感悟中,他才获得了写作的自由。这时,他可以不必理会那些小雅人,不必讨评论家和出版商的喜欢,不必照顾种种关于"有趣"、"游戏性"、"美是和谐"之类的文学说教,--且看他在他的叙事性文本中放肆地随处插入大段大段的议论,是何等的目中无人!他所需要的,仅只是忠实于他的良知——大约也唯有如此诚实地写作,孤傲地写作,坚定地写作,才真正称得上是"个人写作"。

(选自《纸上的声音》,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幻灭之后仍然能希望——这就是奥威尔,是政治赋予了奥威尔以永无止息的热情。(《英国文学》)

②奥威尔是一个有着个人追求,而且始终如一,看起来有点近乎偏执的人。人类的自由、平等、正义,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的位置。(《〈1984〉的一个新译本》)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故意使用“有严重的恋政治癖”这样的字眼来写奥威尔,这就与其他学者的文学观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传主独特的精神特质。

B. 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们一些小雅人”,这里的“小雅人”指的是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提倡纯粹的文学,不问政治,不愿触及现实的文人和上流社会的贵族们。

C. 西班牙内战在奥威尔的生命史上是一个枢纽性事件,他由一名战地记者变成为一名在抵抗法西斯的同时,为西班牙革命而战的民兵。

D.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中心情节是镇压马统工党,以革命的名义消灭革命,如果说这部书的前半部分是一出正剧,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一出悲剧。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如果奥威尔没有一意孤行地去政治写作,那么他生活的优越至少不下于小雅人,并享有各种特权,而且他的文学之路也会发展得更好,成就也会更大。

B. 奥威尔离开缅甸,又选择到巴黎去流浪,甚至进伦敦的收容所,到西班牙参战,选择这种自我放逐的方式是因为他强烈的道德感促使他放弃原有的安逸生活。

C. 本文在介绍乔治·奥威尔时,详细介绍了多部奥威尔的小说作品,无论是寓言式的《动物庄园》《1984》,还是纪实体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都是政治小说。

D. 奥威尔是一个有着个人追求,而且始终如一,看起来有点近乎偏执的人,所以他总是忠实于他的良知,惟有在政治和对政治的感悟中,他才获得写作的自由。

E. 在作者心目中,奥威尔是一个关心着人类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有良知的作家,他自由不羁、热情无比而有意蕴深长的写作风格,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们。

3.文章的标题“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具有怎样的内涵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朱凤瀚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厘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金石学研究的对象 — 青铜器(及其他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负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量信息,是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的学问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领域虽已取得远超出前人的成绩,但迄今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应该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创新,产生无愧于新时代的高水平成果。近年来大量经考古发掘新出土的青铜器应结合其共存的文化遗存作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研究,零散传世的资料,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存于海外的青铜器与金文的资料,更应该得到系统的收集与整理。青铜器与金文领域许多重要的专题性研究亦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探研。其研究将涉及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古代历法、古代汉语、冶金史等多门学科。而对于中国古代石刻的研究,数年以前即有学者提出,在石刻日渐损坏、风化的情况下,编辑一部全国石刻目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迫切的任务,但至今仍无多大进展,亦应当尽快提到日程上。在进行上述研究中,数字化信息技术会在加强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与资料的完备性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2016年7月5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 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C. 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

D. 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

B. 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C. 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

D. 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 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畴。

D. 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要求:自拟题目;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效仿,也善于从反面借鉴改正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文化名嘴纪连海受邀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他______为大家解读了唐僧为何去印度取经,取经路上一向桃花运极佳的唐僧是否动过一点凡心等问题。

②中国版奥巴马肖基国模仿奥巴马______,有时候甚至还会受邀出席一些搞笑括动,并用自己发明的,谁都听不懂的“英文”发表演讲。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__。

A.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 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 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