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C. “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D.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3.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

 

1.B 2.(1)“金”这个字眼,是麦浪的颜色,是汗水创造的财富,又象征宝贵。这句话 形象地写出了金色麦浪在作者心目中神圣的崇高地位。(2)表现了“我”被夜景吸引,内心 纯静愉悦,完全沉浸在月下麦田美妙的境界中。 3.①展现麦田另一种状态的美,使麦田形象更加丰满;②补充交待夜游的原因,丰 富了文章内容,为结尾“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提供有力的支撑;③为表现了作者对麦田及 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为加深读者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解析】 1.试题分析:C.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按时间顺序”分析片面,时间顺序中还有插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丈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1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 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 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 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

C. 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 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能论证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的出现同期,从现存最早石刻“石鼓文”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 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 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D. 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诚实的华盛顿》、《爱迪生救妈妈》……说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少人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些小学课文堪称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从中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竟然可能是假的!有历史学家查证,华盛顿家里根本没有樱桃树,这个故事出自一位美国书商。爱迪生小时候,阑尾手术还没发明,小爱迪生不可能在妈妈的阑尾手术上展现聪明才智。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有校长、教师等纷纷吐槽,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造假,遗患无穷;而有人认为“华盛顿是否砍过树”这样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波又一波的地产热潮,使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而我们千呼万唤的房产税,却是一再难产。如果有了房产税,就能使房价降低,而房价一旦真的降下来,我国的经济就能有很大的发展。房价下降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会很高了。

①有了房产税,也不一定能使房价降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就高抬贵手,不再追究。

B. 在朋友的聚会上,偶遇了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我很客气地说:想了解贵公司,望指点,不胜感激。

C. 超市周年庆典促销活动的宣传单上写着“周年庆典,欢迎光临,我们有最低折扣,这是你的荣幸”。

D. 在一次讨论会上,我首先发言说:作为这个行业较早的参与者,各位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公安部推出一系列涉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出入境政策,吸引了很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华络绎不绝。

B. 要形成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生态,除了依靠法治手段,还要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

C. 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D.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保持既有理又有礼的大国风度,塑造温和而自信的国际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