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拼爹游戏肆意上演,教育公平被踩在脚...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拼爹游戏肆意上演,教育公平被踩在脚下,大学精神被无情玷污,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②吕晓萌前两次考试没进前十名,心里很郁闷,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她终于力挽狂澜,考到了全校第三名。

③宁波的驴友在驱车穿越林地时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了。

④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需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⑤民调显示,朱立伦与蔡英文分别是国民党、民进党支持度最高的人选,而两人的民意支持度不分轩轾,都获得了42%的民众支持。

⑥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A 【解析】试题分析:①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②力挽狂澜:指把已经倾倒的巨浪拉回来,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不合语境。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望文生义。④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⑤不分轩轾:不分高下、轻重。⑥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让人满意,望文生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看了这本分析国际形势的书后,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目光如炬,慧眼独具。

④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⑤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⑥在中俄伊犁争端的交涉中,曾纪泽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折冲樽俎,虎口索食,终于改订《崇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权,博得朝野的好评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

A. ②③④    B. ④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了孕育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社的成员们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②喜欢石头体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不同流俗的思想和坚若磐石的个性,当然也寄托了他向往晨夕风露,阶柳庭花,餐云卧石的生活。

③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④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⑤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⑥“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全面繁荣,许多评论家摒弃述而不作的陋习,纷纷提出有个人见地和研究价值的观点学说。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历史和现状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3)《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4)《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5)《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落霞与孤鹜、秋水与秋空浑然一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酒,既是官职名称,又可用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在文中是指对年长者的尊称。

B. 解绶,解下系在印绶上的带子,指辞去官职。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的丝带,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C. 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D. 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文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在生病、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送给他的粮食和肉扔掉了。

B. 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 陶渊明把颜延之临走时给他的两万钱都送到酒家,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D. 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插叙的方式简要交代了“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的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 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C. 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 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