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彝,字庆宾,北魏清河东武城人。性公强,有风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彝,字庆宾,北魏清河东武城人。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高祖初,袭祖侯爵。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文明太后雅尚恭谨,因会次见其如此,遂召集百僚督责之,令其修悔,而犹无悛改。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徒步,不乘车马,颜貌毁瘠,当世称之。世宗亲政,罢六辅,彝与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出京奔走,诏书切责之。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威仪,赫然可观。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民庶爱仰之。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龟二年二月,羽林虎贲几将千人,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之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仲瑀伤重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彝亡后,灵太后云:“彝屡乞冀州,吾欲用之,有人违我此意。若从其请,或不至是,悔之无及。”乃赠使持节、卫将军、冀州刺史,文侯。史臣曰:张彝风力謇謇,有王臣之气,然遭随有命,俱婴世祸,悲哉!

(节选自《魏书·张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B. 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_/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C. 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D. 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朝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关内侯。

B. 丁忧守制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C. 虎贲,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D.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侠士等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客观地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后来又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彝坚持自我,不屈服于权贵。他出入宫廷昂首阔步,无所顾忌,太后召集百官,当面斥责他,让他悔过改正,而他毫无悔改的表示。

B. 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C. 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他治理陇右,革掉旧俗,受到官民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D. 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亲政,罢六辅,彝与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出京奔走,诏书切责之。

(2)张彝风力謇謇,有王臣之气,然遭随有命,俱婴世祸,悲哉!

 

1.B 2.D 3.B 4.(1)宣武帝亲理朝政,罢除六辅的官员,张彝与尚书邢峦听说对官吏处分不按正常制度,(心中畏惧而)出京逃走,朝廷下诏严厉地斥责他们。 (2)张彝风骨耿直,有大臣的气度,然而遭遇随命运安排,都遭受当时的灾祸,悲壮啊!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断句的能力。B项,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这时,陈留公主正在守寡,张彝想娶她,公主也表示同意。仆射高肇也想与公主结婚,公主却不愿意。高肇十分恼怒地在世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断句的难点在于对“尚”“谮”词义的理解以及对前后句主语变化的理解。 2.试题分析: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官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一般不给高官显贵之外的人谥号。 3.试题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题干中“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与原文“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不照应。是“仲瑀”而非“张彝”,尽管可以做出儿子上奏章时可能与父亲有过商量的猜想,但是文中并没有明确表现,因此这里的表述错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亲政”、“非常”、“切责”;第二句关键词:“风力謇謇”、“婴”“世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诗歌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的《“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雅·无羊》)、“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魏风·伐檀》)等。“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谓“去其重”?从清华大学所藏竹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雠校《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摘编自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而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四万八千”表示数量多。

B.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 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性的篇章,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D. 本文作者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百”开始,来逐步论证“孔子删诗”之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诗经》名称、《诗经》成书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

B. 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确切得出孔子删诗的可信性。

C. 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雅》《颂》之类音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D. 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l》《乐》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将自己编订的诗歌集定名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但与孔子所说“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B. 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话就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是曲解原意,主观臆断。

C. 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且在论证《诗》成书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 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律,文献编选能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查看答案

①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 。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 深感到我还能写的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症结的所在。

②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 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③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以与米开朗基罗媲美。

④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⑤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     着我说:“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塑,——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

⑥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     , 宽释了我的不安。

⑦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⑧ “这是 我的近作。”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象,十分美好。“这以完工了。”我想。

⑨他退后一步,     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⑩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 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 那里……”他又修改了一次。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时而,他的眼睛高兴的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象身上,再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 世的上帝。

最后,他扔下刮刀,(       )把湿布蒙上女正身象。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     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在麦东那天下午, 我学到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 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感受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 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第①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

A. “我”“还能写的更好”的症结

B. “我”不能突破现有水平的症结

C. 下文“一个伟大的认”给“我”的启示

D. “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2.第⑤⑥⑨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凝视  审视  注视  瞠视

B. 审视  凝视  瞠视  注视

C. 注视  凝视  审视  瞠视

D. 凝视  注视  瞠视  审视

3.第⑨到第段的详写有三点作用,请分别说明。

4.段括号处应该填入一个句子成分,最妥贴的一项是:(    )

A. 象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时那样温存关怀地

B. 象一个学生把改好的作业交给老师时那样喜忧参半地

C. 象一个农民把细泥轻轻地撒上幼苗时那样爱惜期盼地

D. 象一个工人 停工后把布蓬遮住机器时那样亲切爱护地

5.对第段划线的句子理解错 误的一项是:(     )

A. 人类工作中有一部分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现在知道应该怎样去 做了。[

B. 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都有相通之处,“我”的写作同罗丹的雕塑也应该这样。

C. 从事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的人们应该有相同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精神。

D. 人类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从此有了“必须怎样做”的准绳和榜样。

6.魏尔哈仑同罗丹畅谈之际,“我”觉得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人。后来在麦东罗丹的工作室里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 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   )惨淡的人生,敢于(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   )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 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 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 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 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 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 着高高的远山。

B.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 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