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

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是高分,亦风流 沿袭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是为了选出那分数高高的佼佼者。或许在统治者眼里,只有高分者,才是国家栋梁之材。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许多考场失利者的沉重叹息。 我不认为高分就等同于能力,我坚信不是高分,亦风流。 还记得那屡试不第的张继吗?还记得落第之后那难眠的姑苏一夜吗? 寒山寺夜半的钟声,江枫、渔火见证了张继名落孙山,却也见证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的诞生。若只论分数,张继恐怕决不会被认为是能力高者,但他却能写出旷世的华章,为世人传诵。 由此可见,分数确有高下,但不是高分者亦可能是腹有经纶的风流者。 话虽如此,但长时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却一直干扰着我们的判断,牵绊着我们的行为。通常,大家可能认为同一场考试,有能力者当然拿高分。这样想的人或许忽略了考试很可能受非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若仅凭分数很可能会达不到选择人才的目的。况且分数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 这些年来,个别名校学生丑陋的所作所为已让我们看出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清华学子刘海样泼熊事件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的无能,马家嚼事件更是昭示了我们学校教育的苍白与无力。看到这样的例子你能说,高分就是素质,就是能力吗? 诚然,我们不能片面的去怀疑高分者,但也请我们对低分者以更多的关爱。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南京市教育局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招生部门和学校切实加强对低分考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关心,引导学生和家长理性对待考试成绩,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度。”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赞扬一个举措。它在一定程度上在肯定了“低分不一定低能”的这一命题。 谁敢保证今天高考高分者必定是社会的栋梁?谁敢预言那些高考低分者就是社会的弃儿?我想,别让短浅的认识、浅薄的做法,扼杀掉众多高考低分者的禀赋与自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落榜,不能落志”,这些既是无数成功者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又是当今每一位落榜生应该遵守并支撑自己继续前行的信念。 我坚信:不是高分,亦风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多角度立意:(1)从用人者的角度:选拨人才的标准顺以工作的需要为准心,尽有所长寸有所短。(2)从人才自身的角度:一个能力有大小,找对地方,找准角色,拥有别样的优秀。(3)从在校学生的角度:不要为自己的学分低人一等而忧伤,相信自己,发展自己,有一技之长总会有用武之地。 拟题举例:(1)优秀“相对论”(从评价机制出发) ,(2)合适的才是最好和(从用人出发) ,(3)“卷面”与“路面”(从人才自身出发), (4)部分是分数惹的祸, (5)“分数”万种, (6)为分数饯行 ,(7)老去的天分, (8)掀起分数的盖头来, (9)不以高分论英雄 ,(10)唯分数论错, (11)分数绝不是惟一的标杆 ,(12)分数一把多用途的标尺, (13)不选“高”的只选“要”的 ,(14)我劝天公重抖擞 提纲举例: 题目:卷面与路面 基本纲目:(1)从自然和生活的视角,提出优秀是相对的,卷面的分数不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在用人方面,“有用”是目的,用“长”是智慧。 (2)分是死的人是活的。调整标杆,量才录用,用人之长用己之长。刘邦用人之长;巴尔扎克的经商之败与创作主成。优与劣是相对的,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启示思考当今考试及用人的评价机制(以分数排名、一考定终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______;②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短文提供的语境,按要求作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许多的话语充满霸道和暴力。其实,同样的意思,换一种委婉的表达,别人更容易接受,效果也许更好。比如,当你命令别人的时候,你说“你必须听我的”,不如改成“(1)_______________”;当你警告别人的时候,你说“你会后悔的”,不如改成“(2)_______________”当你告诫别人的时候,你说“你要给我小心点”,不如改成“(3)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不超过8个字)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教授贝舍发现,用于顺势疗法的药物氯化钠(普通食盐)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可能与稀释过程中的强烈振动有关,而在极微量的溶液中,振动只作用于水。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进一步测量了蒸馏水连续稀释在水中后的溶液光谱,发现这样的水溶液光谱与盐溶液光谱不同:随着不断对蒸馏水的稀释,蒸馏水溶液的光谱在减弱,在第11次和第12次稀释后降到了最低点。这证明振动确实改变了蒸馏水的性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槐花开

锦 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地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得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3.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描写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外公坚持送“我”上学,表现了外公对“我”的爱。

B.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外公接触少了,他在我记忆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

C.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等待槐花开,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外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D. 文章大量使用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与铺陈,读起来令人如醉如痴。

E. 外公带着爱,带着艰辛,带着他的依恋和固执,静静地离开了,没有一丝遗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一组)

第一组:

(1)苏轼在《赤壁赋》中,阐释世界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在《________________》中写道:“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十里荷花。”

第二组:

(1)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最后用“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表现征人久戍思归的复杂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