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同样顶着“共享”之名的“共享汽车...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同样顶着“共享”之名的“共享汽车”,似乎给人一种不瘟不火的感觉,其火爆程度选选不度共享单车。

②通过低要高卖实现货畅其流,填补价值洼地,是市场经济最正常不过的经济活动,但与计划经济却扦格不入

③5月10日,在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17家博物馆的文博文创产品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济济一堂

④第四届中回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突然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卸在雨中从蓉“执勤”。

⑤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昨日的报告中惊悉,除部署在星州的2台“萨德”系统移动发射架外,还有4台发射架暗度陈仓运抵韩国。

⑥英国教授马修·古德温因为预测大选情况时低估了工党大选得票率,不得不心甘情愿地在电视台节目中直播“吃书”。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①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用错对象; ②扦格不入:互相抵触; ③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错对象; ④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和后面的“突然”语义重复; ⑤暗度陈仓: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⑥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鼓励人们像贤者一样坚持向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佩戴香草鲜花来表明自己对人格美的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

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

C.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

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

(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三: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同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1.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 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 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 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 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 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 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E. 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慢就业”者最关心的。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雾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周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连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士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喻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幺,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街对过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竞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嗉。“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路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 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C. 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D. 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2.小说的最后写了两次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小说的题目“亮丽家园”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