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多年来,他心系社区的百姓,迈着坚定的步伐,将全部身心都放在工作中,________,家里有事他却很少顾得上,舍小家为大家。
②如果画家“胸有成竹”,笔墨与造型就可以________,但在一些结构复杂、制作深入的创作中,往往需要做诸多的局部调整,还要照顾整体上的安排。
③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红木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但红木家具种类繁多,一些商家为牟利将非红木家具混入其中,________,搅乱市场。
A. 处心积虑 一挥而就 鱼龙混杂
B. 殚精竭虑 一蹴而就 鱼龙混杂
C. 殚精竭虑 一挥而就 鱼目混珠
D. 处心积虑 一蹴而就 鱼目混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 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
(3)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光明的境界。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达这一人生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B. 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C. 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 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E. 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皮豹子,渔阳人也。少有武略。泰常中,为中散。太武时,为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又拜选部尚书。后除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淮阳公,镇长安。坐盗官财,徙于统万。真君三年,宋将裴方明等侵南秦王杨难当,遂陷仇池。太武征豹子,复其爵位,寻拜使持节、仇池镇将,督并中诸军与建兴公古弼等分命诸将,十道并进。四年正月,豹子进击乐乡,大破之。宋使其秦州刺史胡崇之镇仇池,至汉中,闻官军已西,惧不敢进。豹子与司马楚之至浊水,击禽崇之,尽虏其众,仇池平。未几,诸氐复推杨文德为主以围仇池,古弼讨平之。
时豹子次下辨,闻围解,欲还。弼使谓豹子曰:“贼耻其负败,必求报复,不如陈兵以待之。”豹子以为然。寻除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仇池镇将、持节、公如故。宋复遣杨文德、姜道盛寇浊水,别遣将青阳显伯守斧山,以拒豹子。浊水城兵射杀道盛。豹子至斧山,斩显伯,悉俘其众。
初,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于是武都阴平五部氐人叛应文德,诏豹子讨之。文德阻兵固险,以拒豹子。文德将杨高来降,文德弃城南走,收其妻子寮属及故武都王保宗妻公主送京师。宋白水太守郭启玄率众救文德,豹子大破之。启玄、文德走还汉中。
兴安二年,宋遣萧道成等入汉中,别令杨文德、杨头等率氐、羌围武都。豹子分兵将救之,闻宋人增兵益将,表状求助。诏高平镇将苟莫干率突骑二千以赴之,道成等乃退。征豹子为尚书,出为内都大官。宋遣其将殷孝祖修两当城于清东,以逼南境。天水公封敕文击之,不克。诏豹子与给事中周丘等助击之。宋瑕丘镇遣步卒五千助戍两当,豹子大破之。追至城下,其免者千余人而已。既而班师。先是,河西诸胡亡匿避命,豹子讨之,不捷而还,又坐免官。寻以前后战功复擢为内都大官。
卒,文成追惜之,赠淮阳王,谥曰襄。子道明袭。
(选自《北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B. 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C. 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D. 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公”“王”都是古时的爵位封号,其中“王”为最高爵位。
B. “徙”表示官职的调动,“徙于统万”指将皮豹子调到统万去任职。
C. “赠”表示朝廷对已逝官员的职位或爵位进行追封,如赠太子太保。
D. 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如“真君”“兴安”等,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豹子少有武略,被皇上器重,多次授官封爵,号“征西大将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B. 皮豹子骁勇善战,被派往仇池镇守的宋将胡崇之听说他率领官军西进,恐惧不敢前。
C. 皮豹子拙于言词,不善辩论。仇池之围解除后,他想退兵,但被古弼用语言说服而放弃。
D. 皮豹子作战稳健,在武都之战中,宋人增兵益将,豹子向皇上请求增援,以保证取得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德弃城南走,收其妻子寮属及故武都王保宗妻公主送京师。
(2)先是,河西诸胡亡匿避命,豹子讨之,不捷而还,又坐免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匣匣儿
陈忠实
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刚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注]惊讶地侧头瞅着不知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少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钱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人再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材……”村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埋他爸,能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亲自经历这个拨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默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人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身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面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他有一所立足之地。
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儿,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天晚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他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水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的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第二年,他用自己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在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年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账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更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基地上盖起了两间厦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再后来的事无须赘述,倒是这个老二本人的一些怪癖流传不衰。他娶媳妇的第二天到丈人家回来,一进门就脱下新衣服,穿上原先那身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和踏断了后跟的烂鞋,媳妇说:“你还穿这——”老二说:
“这咋?这叫金不换。”
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庄基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炼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代……
“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起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了,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我把他赶出去,你(盯住仙草)还怨我。硬怨我不给他周济一斗半斗,是我啬皮呀?周济也得周济那号好人,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着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迷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地说:“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
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轩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这话我再不说二遍……”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注 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中回忆先祖故事的时候,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B. 文中“老二”少年时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为了将来有能力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C. “老二”发家后用新麦蒸成馍馍,除了回馈当年那些赐舍过自己的人外,还给了那些没有施舍过自己的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他们感激并羞愧。
D. 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心性刚强,但也感情深沉丰富,尤其用一段“钱匣匣儿”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E. 白嘉轩让孝武随鹿三进山去背粮,来回几百里,以致回村后孝武累倒在地上,除去为了挣些钱补贴家用外,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2.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儿”的故经传给孝武前后的心理变化。
3.简要概括“老二”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