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既想报北京...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既想报北京大学,又想报清华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②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③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下,用人单位“底气十足”,节日加班不加薪,职工则“识时务”,保饭碗。这种典型的有法不依得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势必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④你这只是管见所及,怎么能代表大家的意见呢?

⑤在“井喷”事故的善后处理中,孤儿都得到了一笔抚恤金。只要计划支出,细水长流,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是不成问题的。

⑥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贸易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A 【解析】试题分析: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对象错配。耿耿于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尾大不掉: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不和语境。管见所及: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谦敬失当。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乐天知命、无所疑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作者避乱南方时。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此处指宋都汴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凤凰城”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 “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 “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信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之苦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 “辽海” “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 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 “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鲜明的对比。

2.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 《艺文类聚》。高祖问德棻曰:“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曰:“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严,衣服之制,俄亦变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

②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间,群书略备。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上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高祖然其奏,下诏。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

③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承乾败,随例除名。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寻有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德棻令预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

④永徽元年,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高宗尝召宰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悦,赐以缯彩,迁国子祭酒,兼授崇贤馆学士。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进爵为公。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

⑤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人之身冠/ 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 东晋之末 / 君弱臣强 / 江左士女 / 皆衣小而裳大

B. 在人之身冠/ 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 /昔东晋之末 / 君弱臣 / 强江左 / 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C. 在人之身/ 冠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 /昔东晋之末 / 君弱臣强 / 江左士女 / 皆衣小而裳大

D. 在人之身/ 冠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 东晋之末 / 君弱臣 / 强江左 / 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B. 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叫做“受禅”,但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C. 从汉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D.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记载了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到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德棻早年就以广涉文史书籍而出名,在高祖、太宗时期一直受到重用,其眼光敏锐,修史治典能力很强。

B. 令狐德棻认为编修国史很有必要,周、隋遭大业离乱,如不能及时编修,很多史料将无从考证,先祖功业也难以光耀。

C. 修史的起源,是从令狐德棻发起的,令狐德棻做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时,还监修了国史及《五代史志》。

D. 晚年的令狐德棻上表要求辞职,请求退休,博得了高宗的同意,并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在其死后加其谥号为“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2)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这一生,什么都得嚼一下

陈晓卿的吃货史能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1987年,他还在读研究生,作为摄影师揽活,拍了第一届中国美食节,那是他第一次参与美食节目。那次,北京稍微像样的饭馆,都是会场,陈晓卿跟着大吃四方。端上来鱼翅,一个灯光师说“我不吃粉丝”,大家嘲笑他连鱼翅都不知道。陈晓卿也跟着一块嘲笑,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大概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对吃的热情。连 2003 年得了中度抑郁症,都只影响到了睡觉,丝毫没影响到吃饭。正值“非典”时期,满大街馆子,没一个需要排队,“这我太开心了。”至于危险,“你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怎么还会在乎这个。”

吃到高兴时,陈晓卿喜欢跟饭馆老板搭讪。

北京华威南路“美味食源”螺蛳粉的老板江南,听着眼前这位黑胖大汉有一句没一句跟自己聊酸笋的颜色、“你们一天卖多少粉”,心情十分不美妙:“你到底想干什么?!”

来自广西柳州的江老板十分自豪于家乡的螺蛳粉,也自豪于自己的手艺。江老板乐于品尝一切食物。“管它臭也好,馊也好,活这一生,什么我都得尝,我得嚼一下。”刚到北京时,他就去喝豆汁。“还有臭豆腐,我咽了十几次都咽不下去,包括最好的,80 块钱一份,到喉咙口,想办法都吞不下去。但吃不了是另外一回事。我尝过了。是吧?”

这和陈晓卿的观念不谋而合。他到每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吃了几十年,居然没有吃不下的。他最喜欢举的例子是,在云南吃傣族人的撒撇——用牛反刍出的胃液拌蚂蚁。主人为表示亲近,先吃半勺,给客人吃主人嘴里掏出来的剩下半勺。

陈晓卿尊崇食物多样化,觉得这应该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且迷人。不过以前,他觉得美味都在民间,在普通老百姓那里。这几年,他渐渐觉得除了穷人,很多富人也在保留这种多样化。比如顺德的菊花水蛇羹,遵循古制,暮春栽培菊花,夏季花期时每日早晚精心护理,初秋择鲜嫩舒展花瓣,配上此时肥美的水蛇。用四五个月的时间成本做一道菜,只能是有钱人才舍得。他讲起了一种红薯,叫老鼠薯,产量很小,基本被淘汰。但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小时候吃过,很想再吃。“碧桂园的总厨找了一年半,跑遍中国红薯产区,最后在贵州苗族一个山寨里头找到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有钱人爱吃,它的品种保留下来了。你说它这算贵,还是不算贵呢?”

陈晓卿搭讪的目的,除了聊美食,还想听听厨子或老板背后的故事。他在杭州遇到一位老板,以前在许多国家的使领馆做厨师,见过许多领导人。现在窝在一个小巷子里开小铺子。他在北京遇上日本料理店“海老寿”,老板程世儒是考到日本水产拍卖证的第一个外国人,在神户当了 8 年水产拍卖师,熟谙食材。现在自己开店,只有晚上开业,因为“要保存体力才能服务好客人”。

                   (摘自《人物周刊》第 476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里,我们将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不仅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让观众从中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这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这里的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You ar e what you eat !( 百度百科词条)

②“《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人来说,它处于

一个非常大的转型期。纪录片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外来工具,最早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拍,都是看外国人怎么拍,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就像让我现在用英语写一首诗。我觉得你要说它是个作品,非常非常困难。”(陈晓卿自评)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陈晓卿对吃的认识也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的,但作为吃货,陈晓卿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吃他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身体状态不佳时,也毫不减弱。

B. 陈晓卿与食店老板搭讪除了要了解美食,更是要拉近与不同食物制作者的距离,以期盼了解他们人生,从而有利于多角度表现食物的魅力。

C. 食物多样化,对于美食文化而言很重要,在陈晓卿看来,一些富人为追求美食而大花金钱,在对食物多样化的保护上与普通百姓制作日常美食作用是等同的。

D. 食店老板江南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这是他“乐于品尝一切食物”思想的表现,这一点也影响到陈晓卿大胆地去品尝许多难以下咽的食物。

2.陈晓卿认为人活着就要“什么都得嚼一下”,他都咀嚼了生活的哪些滋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陈晓卿拍摄纪录片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本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者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对韩国政府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提出了严正警告。

B. 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D.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 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 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 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E. 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属于新闻评论,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也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3.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此次“萨德入韩”事件将对韩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