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其实这没有什么奥秘,是有例可援的,而且...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其实这没有什么奥秘,是有例可援的,而且我估计这次也是他刻意安排的。

B. 冬天的清晨,外面雾蒙蒙的,近在咫尺的建筑物似藏身“雾海”,这种雾霾形成的景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C. 季节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荣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D. 懵懵懂懂的孩子在成长中,会跌跤,会犯错,请善待孩子吧,别对他们吹毛求疵

 

B 【解析】试题分析: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义词,用来形容雾霾景观不恰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雄心大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边塞的悲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 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在以下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对比的手法,描写出了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万木经受不住寒气侵袭,快要摧折,而梅花却能凝结了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生机。

B. 颔联中“一枝”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C. 颈联中“递”是说梅花的香气随风四溢;“窥”则着眼梅花的外貌,描绘了禽鸟发现早梅时那种无所谓的态度。

D. 尾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祝愿梅花明年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实则是诗人表明自己也要像梅花一样傲然,不再如世俗之人一般执着功名利禄。

E.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借物喻己,含蕴深藉,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

2.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哪些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B. 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C. 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D. 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B.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如晋文公。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D. “春秋三传”:是《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一般认为,“春秋三传”即是对《春秋》的注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的支持,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成了秦晋之好,为他之后成功回到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 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其担心。

D. 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

李泽泉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它拿历史做文章,目的却不是为了深化历史研究,而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常以学术研究为幌子去“挖掘新的材料”,打着“学术无禁区”“发扬学术民主”的旗号来混淆是非。一些人背离唯物史观,“恶搞”“戏说”“重评”历史,质疑和颠覆历史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性,全面解构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结论。一些人在文学、影视等作品中讥讽民族英雄、嘲笑革命先烈、调侃人民领袖、美化反面人物、洗白民族叛徒、歌颂反动统治,借机传播历史虚无主义颠倒黑白的理论观点。

值得密切关注的是,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上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些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视频网站等,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观点的渠道,变得更加网络化;往往通过发布哗众取宠的所谓“解密”网文、“内幕”视频等,或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或为某个反动历史人物翻案,或无中生有地伪造历史事件,碎片化地推销他们的错误观点;广大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欠缺,日益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和感染的主要对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迎合大众猎奇心理的“戏说历史”“独家秘史”等娱乐化方式,采取迂回隐蔽的策略兜售其错误观点,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因此,面对花样翻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努力廓清其思想迷雾。首先,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坚决防止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甚至“失语”“失踪”“失声”的状况。其次,加强党史、国史教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应认真总结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中历史教学的经验,把党史、国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各级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为广大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增进爱党爱国情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打下扎实的历史功底。最后,依法加强管理特别是对新媒体的管理,封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渠道和空间。同时,加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不断推出既叫座又叫好的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选自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5日 08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打着“学术无禁区”“发扬学术民主”的旗号来混淆是非,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C. 一些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视频网站等成为了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观点的渠道,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

D. 广大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日益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传播者。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些人“恶搞”“戏说”“重评”历史,全面解构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结论,是背离唯物史观的行为。

B. 如果谁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或重新评价某个历史人物,那么谁就一定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C.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加强对党史和国史的教育,能够增进我们爱党爱国的情感,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打下扎实的历史功底。

D. 为了廓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迷雾,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E. 只要我们不断推出既叫座又叫好的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历史虚无主义就不能侵害我们的思想。

3.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上出现了哪些新动向?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的描写及其简明朴实,只用三句话交代了人物(警察吉米)、时间、地点,但却赋予小说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B. 当警察向鲍勃走去时,鲍勃马上告诉警察他只是在等朋友,并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这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C. 高个子男子去见鲍勃时,担心鲍勃可能会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所以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D. 《二十年后》在故事最后才让局内、局外人明白是怎么回事,给人带来了意料之外的震惊,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惊奇的审美享受。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鲍勃的性格特征。

3.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怎么看这两人的?请结合文本对他们分别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