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下六米的凝望 苏沧桑 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下六米的凝望

苏沧桑

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未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域,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

这是一月的湘湖,讲述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其他季节的故事。一月,是一年里最深沉的月份,大地上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尚未开始。这个被雨雾笼罩的上午,万籁寂静,骨骼清奇,飞鸟的身影落在湖里,没有惊起一丝涟漪,脚尖落在柳枝上,没有惊动其他任何一只鸟。

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

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上午十点冬天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的前行里,泼洒,勾勒。极静,极美。

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月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写《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就是这里人,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

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我的身影与它、与灯光、与周遭的一切叠映在一起,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一一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用什么钻的孔?我们最初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我的根。

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或者去北京姐姐家小住。我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种越来越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吗?

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比如南太平洋,比如大溪地。这是真的。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动植物学家。独木舟经由阿瓦鲁阿、纽埃、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最终抵达上海。整整1.6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看海豚们在独木舟前方带路,任不知名的海鸟停在胳膊上……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深处——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

“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

真想亲眼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一艘独木舟,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

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域因为一直住着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瘦的柳树”与“清瘦的倒影”,描写出了一月的湘湖景物的特点,与后文初夏“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描写一月湘湖的景致,纵笔挥洒而自然贴切,有全景有特写,有静景有动景,突出湘湖的静与美。

C. 作者对初夏湘湖景物的描写是简笔勾勒,而对自己初夏游湘湖的感受、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笔调灵活多变。

D. 作者在水下六米处凝望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可见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

2.“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结合全文,说明句子中“东西”指什么。

3.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对鸟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D 2.①已离开了,将来不一定回去的故乡(或有几分遗忘又有几分难舍的故乡情怀);②离现实太远(或被遗忘了)的民族的开创精神与远古文明(或历史)。 3.开头对鸟飞向陌生水域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设置悬念;并引出浏览湘湖的一家人,过渡自然。结尾处对鸟的描写,照应开头,渲染神秘气氛,使文章结构严谨;以鸟象征湘湖先民的图腾,湘湖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错,“独木舟”不是全文的线索。 2.试题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有比喻义,象征义等,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词语暗示文章的情感等。此句中注意“灵魂深处”的分析,注意结合主旨分析。 3.试题分析:注意景物描写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和结构上的“设置悬念”“照应开头”“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的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不绝。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尚书》中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国家治理观。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民惟邦本的国家观核心是要求国家依靠人民,把人民视为国家盛衰的命脉,政府执政要取信于民、关心民心向背,经济发展要依靠民心民力。

政治经济学的富国裕民传统就起源于中国。《管子》开篇“牧民”认为,治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充实国库,满足民众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要,主张治国理财要厚生、富民,其中涉及分工、市场、财政、货币、贸易、价格等方面的内容,以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也是相当精辟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富民、以民为本,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认为自己的《经济表》就是根据儒家经典写作而成。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类似于自由市场的理论和“善因论”被认为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渊源之一。《史记·平准书》被马克斯·韦伯认为是典型的“中国王室财政学”,也是保存下来的“中国国民经济学的最古老文献”。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和科技强国。与此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至少出现了两次高潮,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者。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了一批伟大的学问家,他们对社会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入研究,对世界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以管子、李悝、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和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国富民富的思想。在经济价值论上,管仲和孔子都提出价值创造来源于人力和土地,其中人力是关键。《管子·八观》说:“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力作,毋以致财,天之所生,生于用力。”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大学》中明确说:“有德此(才)有人,有人此(才)有土,有土此(才)有财,有财此(才)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经济分配论上,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命题,《论语》中明确地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中说:“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个从生财和用财的角度讲“取之有度、用之有止”的国家治理逻辑,清晰易懂,寥寥数语,令人折服。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论精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养分。

其二,我国汉唐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思想革命到宋代结出硕果。宋代工商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国家税收的主体,水力机械革命、海上商业革命、印刷文化传播革命、纸币发明引致货币革命等导致工商业经济和城市大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面貌和状态。学术方面,以现代经济学来审视,当时也产生并发展了大量有关市场经济理论、货币理论、财政理论与经济伦理学的思想。比如苏洵、苏轼、苏辙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偏重功利。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偏重性理,认为人们追求利益要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应规制人们过分的欲望。两派的理论争论推动了人类对欲望、功利、理性、道德和商业伦理的认识。此外,由《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续集构成的“十通”财经文献,既是经济史专著,也是经济制度学专著。这些原创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和文献,是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得天独厚的养分。

(摘编自林光彬《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民为本的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

B. 民惟邦本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其国家观的核心是要求政府执政、经济发展都与民众紧密关联。

C. 在经济价值论上,法家和儒家都认为价值创造来源于人力和土地;在经济分配论上,法家和儒家的观点也相同。

D. 汉唐时代的水力机械、海上商业等革命使工商业经济和城市大发展,到宋代工商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国家税收的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话题,阐述观点,再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手法进行论证,然后进一步阐明观点。

B. 文章转述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话,论证一些外国经济学与中国经典的渊源关系。

C. 文章第四段引用《管子》和《大学》里的内容,分别论证法家和儒家的国富民富的思想。

D. 文章从春秋战国和宋代两个时期论述中国政治经济学取得的成就,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子》里的一些主张,以及《史记·平准书》里的经济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也是相当精辟的。

B. 16世纪以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者,这与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密切关系。

C. 宋代事功学派和理学学派的争论,加深了人类对欲望、功利、理性、道德以及商业伦理的认识。

D. 研究古代中国原创的经济学理论和文献中的精华,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20岁不漂亮,30岁不富有,40岁不健康,50岁不智慧,那他的一生就是虚度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要求语句通顺,语言简明,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时候人们会抱怨人际关系复杂,知心朋友难寻。_____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平日考虑自己过多,帮助别人太少。_____临时抱佛脚只会给别人以“利用”之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欢迎呢?别人又怎会对他慷慨相待呢______,别人才会拿出真心对我们。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现实生活中,  ①  一些当事人倾向于现金支付  ②  债权债务关系真伪难辨,  ③  大额的现金支付法院如果难以查明,  ④  会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规定,不支持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⑤  这就要求人们在放债的时候,  ⑥  大额放债,一定要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A

由于

以致

关于

/

因此

对于

B

因为

致使

对于

所以

尤其

C

因为[

以致

对于

因此

对于

D

由于

致使

关于

/

因而

尤其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