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 “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治统”以“继道统”为基础,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的不断创新,实践中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B. 因为儒家思想宣扬的仁义道德,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C. 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D. 儒家思想深厚的积淀使中华文明能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也使中国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道统”,即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
B. 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C.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 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之后,中国才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B. 19 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C. 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两者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 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简答题
①“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一诗赞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位人物?请简述诗中相关情节。
②《三国演义》中,诗句“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恋妻不纳陈官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共同涉及的人物除了刘备外,还有谁?请根据诗句内容概括其形象特征。
③《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既有其主观原因,也与东吴的谋略有关。请概括东吴这一次为夺取荆州所采取的谋略。
下列对《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为了实施对曹军的火攻,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故意大唱反调。周瑜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告,下令将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周瑜派蔡中、蔡和写信给曹操,使曹操相信黄盖,于是黄盖诈降曹操成功。
B.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 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 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 短胡子的是曹操”,便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C. 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只带领十几个随从赴宴。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而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D. 董卓到长安后更加骄横,自号“尚父”,自比为周武王时吕望,司徒王允看不惯董卓作为,想利用府中歌伎貂婵采用连环计刺杀董卓。
E. 张鲁欲兴兵取川,益州别驾张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曹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心有怠慢,后经杨修举荐,得知张松有口似悬河之辩才,过目不忘之奇能,于是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先拜于地,张松便把暗藏的西川地理图本献给了曹操。
下列对《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得知刘备消息后,关羽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连斩孔秀、夏侯渊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最终和刘备相会。
B. 诸葛亮神机妙算,是因为他能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故事,都体现了他的机智。
C. 汉献帝以血书衣带诏赐给董承,董承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欲杀曹操,但密谋泄露,董承、董贵妃被曹操杀死。
D. 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前去增援。关羽见汉水猛涨而用水淹之计,后曹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E. 马谡驻守街亭,诸葛亮拨一上将高翔跟随他,又让王平在街亭东北柳城驻扎,让魏延在街亭之右驻扎,表现了诸葛亮的细心谨慎。
下列对《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十八回,袁绍向曹操借兵攻公孙瓒,操因其言辞骄慢恨不能力讨之,荀彧以十胜十败之说劝其不必在意袁绍,而应先讨吕布。
B. 曹操本欲废汉献帝,被程昱谏止。程昱认为,曹操因奉汉家名号,才能号令天下,如今诸侯还未平复,若废汉帝,必然引起战乱。
C. 赤壁之战,曹操败退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未在险要处设伏,被关于义释,回到江陵后大哭郭嘉,把责任推给谋士。
D.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派法正去游说东吴退兵,孙权立油鼎,命武士执军器立于左右,法正昂然而进,长揖不拜。
E. 章武二年夏六月,陆逊大破蜀兵,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马良见大军败,将孔明之言告诉刘备。刘备懊悔无颜见群臣,遂滞留白帝城,改驿馆为永安宫,最终逝于永安宫。
一、阅读材料。
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至赵子昂出,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右军之后,一人而已。
(选自《墨池琐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
2.《墨池琐录》作者与《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词作者为同一人,请写出其朝代和姓名。
3.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颜真卿书法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