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动词的语法特点是
A. 能做谓语 B. 绝大多数能带宾语
C. 一般能受“不”修饰 D. 能用“很”修饰
“过”作动词的句子是
A. 他去过杭州三次 B. 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
C. 过了雪山就到 D. 我从来没说过这种话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 ,__________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 。
(戴望舒《雨巷》)
(3)___________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阅读下面一首新诗,完成两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929年1月
1.诗歌描写的是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认真欣赏诗句,想一想,诗人笔下的野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所礼赞的。这种生存态度究竟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吗?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钥匙
B.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勤奋
C. 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
D.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C. 尔墓之木拱矣 D. 夏后皋之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国负责卜筮的官员,把晋文公出殡时棺材里发出的像牛叫的声音解释为君命大事,说明晋国已有作战准备,这和蹇叔对战事的分析是一致的。
B. 秦穆公攻打郑国是缘于杞子从郑国派人传递回来的一个消息。这个杞子,应该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那个“杞子”。
C. 秦穆公就攻打郑国的事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说明穆公是信任蹇叔的。当他听完蹇叔的分析之后却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可见蹇叔的分析有违事理。
D. 蹇叔不同意穆公偷袭郑国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不合适的。因为长途行军,士兵会劳累不堪,战斗力也会下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不可乎?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