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3.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内容上,写“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结构上,独立成行,凸显对“米”的敬重,照应题目,开篇点题。 2.“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指的是丰富了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作者运用“恩典”一词,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3.①文章以闲散的笔调,写了“米”对于人类的恩典,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尤其是物质匮乏时代,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富裕后,我们不能过度的物质消费,要敬畏粮食这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 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光盘行动、厉行节约、敬畏粮食等角度来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目问: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首段(开头部分)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好结构两方面进行考虑。文章第一自然段内容为:“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敬重”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结构上,照应题目,开篇点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A. 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 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 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D. 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 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甚至没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C. 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 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如果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那么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 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 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 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教授胡连生说,现在少数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一个连对自己和父母都不负责任的学生,怎么会承担起对集体、国家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上《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一文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说明该标识除文字之外的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5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冬季成了不少皮肤病发作的高峰期, 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气温下降是重要诱因。其次,冬天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流汗较少, _________________,皮肤抵御外界伤害的能力减弱。还有______________,皮肤处于干燥的环境,再加上较频繁的洗澡,皮脂被冲淡,导致皮肤就像缺水的田地,出现龟裂,易受到外界刺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历史上看,诗歌和哲学都诞生于神话的母腹,有着亲密又不易辨认的血缘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切伟大的诗歌作品必有哲学的深度

②在性格上,哲学近于男性,诗歌近于女性

③不过,在诗歌中哲学是含而不露的,是底蕴而不是姿态

④后来这对兄妹分了家,疏远了,甚至互不相认

⑤在我看开,凡是在诗歌中从事说教、故弄玄虚的都是坏诗人,他们不可能是哲学家

⑥但是,在所有大诗人和大哲学家身上,我们仍可以辨认出鲜明的血缘关系

A. ⑥②④①③⑤

B. ①③⑤⑥②④

C. ②④⑥①③⑤

D. ②④⑥⑤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