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是鲁国国史,与《诗》《...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是鲁国国史,与《诗》《书》《易》《论语》并称为“五经”。

B. 《左传》是左丘明解释《春秋》的著作,传,意思是“对经书的解释”,《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和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D.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穷,今天一般解释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古代则指的是“仕途失意不顺”。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A项,“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90后青年杨磊成为将中国日化带上世界媒体的第一人。他设计了小巨蛋牙膏,以创意圆蛋外型、泵头式按压的指尖革命和倡导的极简生活哲学,被誉为牙膏界的潮牌和第一创新品牌。

B. 在第25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错误,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造成的。

C. 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生日哎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D. 针对兴庆区及周边地区公交站点过于密集、人车混行造成交通拥堵,交警部门在人行道路边加装隔离护栏,重点治理车辆违停并将进一步升级信号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意,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B. 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C. 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

D. 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生,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2)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思考命运主宰,并引起下片社会人事思考,具有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 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乡试是古代科举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 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 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 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 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5.课内文言文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3.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