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前两句写王昭君初嫁胡人时的情况,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可见礼仪如迎接王姬之隆重,恩义之深厚。

B. 诗歌前两句中的“毡车百辆”“皆胡姬”分别与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形成对比。

C. 诗歌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来衬托弹奏者内心痛苦之深。

D. 诗歌所写琵琶弹奏、青冢荒芜,受到了杜甫《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启迪。

E. 诗歌最后两句,通过对“青冢”“芜没”,“哀弦”“尚有”且留传至今的议论,表达了对王昭君的赞叹。

2.有人对本诗刻画人物的特点非常赞赏,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BE 2.(1)细节描写。“弹看飞鸿劝胡酒”通过明妃一边弹奏琵琶劝胡人喝酒,一边看飞鸿,巧妙地刻画出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2)衬托手法的运用。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两句通过“汉宫侍女”的“垂泪”和“沙上行人”的“回首”写明妃琵琶声的感人,衬托出其内心的悲戚。 (3)动 作描写。无论是写明妃的“含情欲语” 黄金杆拨” 弹看飞鸿”,还是写侍女的“垂泪”、行人的“回首”,都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B项,“毡车百辆”“皆胡姬”应该是分别为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埋下伏笔,而并非“形成对比”。E项,最后两句的感情显然不应该是“赞叹”,而应该是“叹息”或“同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也。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昼勤四体,夜诵经传。

会稽焦征羌,郡之豪族,门客放纵。骘与旌求食其地,惧为所侵,乃共修刺奉瓜,以献征羌。征羌方在内卧,驻之移时,旌欲去,骘止之曰:“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只结怨耳。”良久,征羌开牖见之,身依几坐帐中,设席致地,坐骘、旌于牖外,旌愈耻之,骘辞色自若。征羌作食,身享大案,殽膳重沓,以小盘饭与骘、旌,惟菜茹而已。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孙权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记,除海盐长。还辟车骑将军东曹掾。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

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然门内妻妾服饰奢绮,颇以此见讥。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外内肃然。十年卒。

(选自《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          同年:同岁

B. 驻之移时,旌欲去          委:放下(瓜果)

C. 领武射吏千人,便南行      道:道路

D. 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    会:恰逢,正赶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B.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C.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D.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步骘当初潦倒,但是不忘耕读。步骘因世道混乱穷困潦倒,与好友卫旌靠种瓜养活自己,白天辛勤劳作,夜间诵读经传。

B. 步骘心态平和,能够忍受屈辱。步骘与卫旌怕焦征羌门客的侵扰,上门拜访送去瓜果,却受到侮辱,步骘对此不以为意。

C. 步骘军功卓著,深得孙权信任。步骘在孙权任讨虏将军及称帝后,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赫赫战功,先后由主记升至丞相。

D. 步骘生活简朴,性情宽宏大量。步骘接替陆逊做丞相后,穿着住室仍像儒生;喜怒不形于声色,内外人士对他肃然起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只结怨耳。

(2)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王润泽

方汉奇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方先生的工作可谓筚路蓝缕,所涉研究方向要正确,框架体系要经得住实践检验,史料也要全面重新开拓。

方先生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时说:“立场观点比较陈旧。多数著作以资产阶级报刊为正统,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为异端,对后一部分报刊的介绍,既简单又有偏见。个别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为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所做的报刊涂脂抹粉,发表过不少错误的言论。”

方先生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料第一、多打深井、厚积薄发,这是先生研究新闻史的特色,也是特长。

和许多研究者不同,方先生的研究之路始于高中时代的集报活动,到大学时,他已集有1400多种报刊,而且不少是“海内孤本”。他集报最多时有3000多种、5000余份(1947年10月)。

正是利用如此丰富的一手史料,方先生大二时(1948年6月)就写出13600多字的新闻史文章《中国早期的小报》,在《前线日报》副刊上连载8期。

由于一手史料丰富,方先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多,如第一次关于中国最早官报雏形“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关于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开元杂报》的研究,第一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文革”期间,方先生下放到江西,出发时带去所有书籍,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作学术积累。他曾写下10万张学术卡片,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

20世纪80年代初,方先生得知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的唐归义军“敦煌进奏院状”原件,便邀请驻英的新华社记者孙文方帮忙调阅誊录,开始对这份报纸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开元杂报》等其他唐代文献记录,考证出“邸报”的出现不会晚于唐朝,中国官报雏形从唐朝就开始了,唐代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肇始。这一系列结论目前被大部分新闻史学者接受并认可。

我曾经用三层境界来诠释方先生的史料解读功夫: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最难的是最后一部分。

方先生对历史背景和文献勾连有着深厚的积淀。如果没有对汉以降“邸”制的清晰了解,对邸吏制度和地位的详细考察,如果没有对唐宋以降各种官职和机构的了然于胸,对宋以来各种文化活动、出版技术的熟知,甚至对文人在文字音形上的变通嗜好,想厘清各种正史中所忽略的新闻传播史,是不可能的。

方先生曾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属于文化史的部分”。后来,有人质疑,中国古代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是否应该对“报刊”先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后才能进行研究,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史的合法性。先生则表示,欢迎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各有所长、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彼此交流,共同提高。

我曾跟方先生闲谈,如果各种研究流派都兴旺起来,或许先生的研究也可以称为“方汉奇学派”?先生回答说:“我不喜欢标新立异,我就是老老实实的史学工作者。”

我是在工作之后跟随方先生读博的,由于工作关系能常常陪伴在先生左右,耳提面命,而他的那种平和之力却无法言传。时间越久,就越品出学问之味。既然献身学术,就要好好做下去。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就是学术,不在于教授几级,不在于头衔几何,甚至无论课题多少,也不在评奖高低,仅仅是一份执着和坚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

钱穆先生曾总结过中西学术本质的不同,西学为学术之学,喜欢概念和理论的创立创新,而中学为“治平”之学,是人性和学问的统一,因此中学学术之最高境界为“至善”,是道德文章的高度统一。在方先生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统一,他树立了学者的“标杆”。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

②2016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迎来九十寿辰。之前,《人民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春秋》等多家媒体纷纷组稿,刊发系列文章为方先生祝寿。而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学界的祝贺更是数不胜数,方先生“感谢大家善颂善祷”,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开始被世人进行研究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 方汉奇对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从高中时就开始收集报刊,到大学时就达1400多种,截止1947年10月就收集了3000多种报刊。

C. “文革”期间,方汉奇被下放到江西,临行时他不忘带去所有书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制作了10万张学术卡片做学术积累,以期“文革”之后继续进行研究。

D. 方汉奇有时说话风趣幽默,在他九十岁寿辰期间,不少媒体以不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他在感激之余,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方汉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并不满意,认为立场观点陈旧,对报刊的介绍有失公允,带有偏见,甚至有站在反动立场上的错误言论。

B. 方汉奇对新闻史的研究情有独钟,源于高中时期收集报刊的习惯一直未变,大学期间还收藏了不少“海内孤本”,并公开发表了长篇新闻史研究文章。

C. 方汉奇开放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如对中国最早官报雏形的研究,对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的研究,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D. 方汉奇对史料的解读功夫有三层境界,即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部分。

E. 正文作者是方汉奇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形影不离的陪伴,使作者感受到方先生的平和之力,同时也感受到方先生对于学问、对于做人的观点以及态度。

3.作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作者称其为学者的“标杆”。从他治学与做人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后文儿子长大成材埋下伏笔。

B. 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C. 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常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话也会被感动。

2.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敦煌艺术:古为今用谱华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敦煌艺术等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

B. 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大千、潘挈兹、董希文等都曾临摹过敦煌壁画。

C. 敦煌石窟艺术门类很多,主要有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但是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

D. 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艺术门类、内容、艺术素材、艺术手法等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形成的新风格,在山水画、花鸟画上泼墨泼彩法大胆的采用,源于敦煌艺术的熏陶和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 董希文的油画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其代表作《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均从不同侧面体现出敦煌艺术的影响。

C. 敦煌艺术的影响力不止于绘画方面,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的设计者常沙娜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创作,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 舞蹈家戴爱莲住在张大千家里时,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功推出了飞天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为此后多方面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滋养。

B. 张大千、潘挈兹、董希文、常沙娜等艺术家因长期在敦煌临摹壁画或在敦煌学习过、工作过,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受到敦煌艺术的深刻影响。

C. 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已都被广泛运用到了现代文化艺术创作中的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影视、纪录片等的创作中。

D. 敦煌艺术对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和灵感,现代科技也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纪录片、球幕电影、动漫作品等形式对敦煌艺术予以展示发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央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