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类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 足以荣汝身
B. 孔雀东南飞
C. 手巾掩口啼
D. 卿当日胜贵
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 会不相从许
B. 相见常日稀
C. 还必相迎取
D. 不得便相许
下面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1)大人故嫌迟 仍然 (2)徒留无所施 白白地 (3) 却与小姑别 退出来
B. (1)于今无会因 机会 (2)便言多令才 美好 (3)渠会永无缘 他
C. (1)会不相从许 一定 (2)竞周容以为度 法度准则(3)何方圜之能周兮 相合
D. (1)回朕车以复路兮 回转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善良(3 )宁溘死以流亡兮 突然
下列选项中全含通假字的是( )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长余佩之陆离 (6)箱帘六七十
(7)蒲苇纫如丝 (8)摧藏马悲哀 (9)供养卒大恩
(10)吾今且报府 (11)固时俗之工巧兮(12)终老不复取
A. (1) (2) ( 5) (7 ) (8) (12)
B. (1) (3) (4) (6) (7) (10)
C. (2) (3) (8) (9) (10) (12)
D. (3) (4) (6) (7) (9)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拯救英雄的妻子
陈凤群
梁敏出车祸了!
电台这则早间新闻把人们的心揪紧了。梁敏,何许人也?梁敏是英雄伍强的妻子啊。说起伍强,人们的敬意油然而生。15年前,一名丧心病狂的劫匪用炸弹掌控了这座城市最高建筑摩天大厦,其时一场涉及10个国家的金融贸易洽谈会正在大厦内进行,本市的政界要员、国际金融专家巨贾济济一堂。千钧一发时,武警战士伍强制服了劫匪,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自己因心脏被洞穿而不治。
这年梁敏28岁。作为英雄的遗孀,梁敏被授予军烈属称号。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社会各界人士争相慰问。梁敏被引领着巡回演讲,成了街知巷闻的新闻人物,受到全城人们的景仰。
一位晨练的老人在众生大桥下发现了梁敏。老人如常穿过桥底时,发现路边草丛里一动不动躺着个人,旁边洇了一大滩血,上前一看竟是全城人们熟稔的梁敏。老人立即打了急救电话。
电台报道说,梁敏大出血生命危殆急需输血,但梁敏的血型是极为稀有的RH阴性血,而医院血库没有这种血。大家奔走相告,全城总动员。10分钟后,一位女孩一迭声高叫着“我是RH阴性血”匆匆来到医院。女孩是市一中初三级学生,听到消息后立刻中止了期末考试,马不停蹄奔来了。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看着沉睡中的梁敏,女孩轻轻地说:“梁敏阿姨,要不是伍强叔叔,我和妈妈15年前就离开这个世界了。妈妈说永远忘不了当时在大厦电梯里生下我的情景……”
半个月后,梁敏康复出院了。人们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梁敏车祸的情况。当得知还没有找到肇事逃逸司机时,大家不满了。
公安厅及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安厅新闻发言人详细讲了办案经过后,说梁敏车祸很蹊跷,现场电子监控没有任何影像。由于事故蹊跷,现场又没有任何遗留,致使梁敏车祸一案成了悬案。梁敏没事就行了,梁敏是英雄伍强的妻子啊,梁敏要好好活着!看了新闻直播后,人们释然了,笑着说。
车祸从生活淡去,人们又习惯看到梁敏以真善美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访谈里。每当此时,人们总会高兴地说,梁敏不愧为英雄伍强的妻子啊,不愧为军烈属,是和平使者,是环保使者,是……
梁敏第二次被送进医院是在一次“建设和谐家园”的电视访谈中,人们在电视机前看到梁敏突然倒下昏厥过去。医生紧急召集专家会诊抢救,让专家和医生们不明白的是车祸时梁敏心脏机能一切正常,事隔半年怎么就罹患了这么严重的冠心病呢?
手术后,梁敏心脏机能恢复了正常。人们悬着的心落了坎,动情地说梁敏要好好活,梁敏可是英雄伍强的妻子啊。
梁敏第二次昏厥是在四个月后的一次公益演讲会上。台下数万人眼睁睁地看着梁敏说着说着,倏忽就倒地了。救护车呼啸而至,却拽不回梁敏瞬逝的生命。
梁敏死于猝死。
人们在梁敏随身的坤包里找到了遗书。遗书周边已磨花起毛,显然放置了很久。
那次车祸不是车祸,是梁敏从桥上跳下来的,梁敏长期过量服用红霉素造成冠心病并最终心跳过速而猝死。医生抖动着遗书黯然地说。
作为英雄的遗孀,这15年来我背负了太多光环和太多荣誉,我必须高大全式地活着。畏于我头上的光环和荣誉,这15年来没有一个男人敢来爱我。我孑然一身,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天伦之乐。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我是个平平凡凡的女人,我只想做一个真女人啊!
遗书传阅着,梁敏最后这些话在每个人心中打着旋,杵得如石磙般沉甸。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事件一次又一次危及梁敏生命,又处处留下悬疑,直到最后发现遗书,疑团才彻底解开。
B. 小说以“梁敏出车祸了!”开头,营造了十分紧张的气氛,引发了人们对梁敏的好奇,为下文介绍梁敏的身份做好了铺垫。
C. 梁敏的丈夫伍强是武警战士,15年前牺牲,救了好多人。梁敏作为英雄的遗孀而出名,在光环的笼罩下逐渐迷失。
D. 当梁敏脱离危险后,人们开始责问公安部门办案不力,由于事故现场没有电子监控设备,又没有任何遗留,最后案件只好不了了之。
E. 小说最后一段文字虽然短小,但发人深省,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含蓄地写出了市民内心的沉重及对梁敏的愧疚。
2.文中画线句子一再强调“梁敏是英雄伍强的妻子”,作者如此安排,有什么目的?
3.梁敏虽是死于自杀,但也可以说是死于间接的他杀。你是否同意“间接的他杀”?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 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 "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 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 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 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 "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 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 "中和美学"的主张。
D. 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