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A. ②⑤    B. 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

 

C 【解析】试题分析:①“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望得上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而句中的意思显然是说“赶不上”“比不上”,与“望其项背”的意思正好相反。 ②“颐指气使”的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这一句中的“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下文又有“盛气凌人”,所以用“颐指气使”完全符合文意。 ③“处心积虑”的意思是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于贬义。而句中显然对“新上任的厂领导”有所褒奖,用这个成语不恰当。 ④“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得”。而句中的意思是消费者利用厂家商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显然与这个成语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⑤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呈现、露出。也可比喻成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 ⑥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闲居永乐期间。当时诗人正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不能见用于世。②参差:指落花纷繁、连绵,③迢递:遥远。

1.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 首联写落花乱飞,渲染气氛,烘托诗人送客时依恋之情。

B. 尾联运用双关,“芳心”既指落花,也指诗人惜花之心。

C. 全诗借落花抒写诗人惜花、伤春之情,又寄寓身世之慨。

D. 诗歌运用白描手法,描摹人情物态贴切,物我融合无间。

E. 颈联借景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

2.赏析颔联对落花的动态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                                                                                                                                        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稳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 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 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 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是中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中医药》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推出,将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今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中医药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针灸铜人始创于公元1026年,与正常成年人大小相似,造型逼真,结构精巧。铜人体表刻有经络和穴位,体内雕有脏腑器官,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铜人涂蜡穿衣,内注水银,即成为考试的模型,受试者如能准确地针刺穴位,则针入水出,稍有偏差,针就不能刺入。铜人不仅可用于针灸学,还可用于解剖学,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首次由政府组织制定的针灸标准,铜人所承载的针灸治疗方法,国际认可度最高,也一直被视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名片。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建国后,从尼克松访华引发美国针灸热,到英国王室政要推崇针灸技能,再到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外国人接受并欢迎针灸。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2016年,我国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登上美国《内科学年鉴》,获得了国际权威医学界的认可。目前,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药,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对世界医疗发展贡献大,这将促进中医药更大范围的传播。进入21世纪,以征服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而以一根针、一把草示人的传统中医药却解决了不少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仍以针灸为例,针灸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增强抵抗力等有重要作用;又如在耐药菌问题研究中,中草药显现出替代抗生素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而且能防止更广泛耐药性出现。更为关键的是,两千年前中国医学先哲“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愈发成为现代医学的一种共识。

历史机遇来到眼前,中国更加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上的致辞中所言,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取材于王君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医是人们熟悉的,它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重任,挽危急于顷刻,救含灵于病痛。中医又是陌生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把脉诊病……这些有关中医的一切,犹如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的老学究。中医却又是“神奇”的,翻开报纸、杂志,时不时就会看到有关中医治愈疑难杂症的报道。很多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在中医那里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留给大家的是惊讶和疑惑。如此一来,中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成了高深莫测的“玄乎”医学。病治好了,便觉得中医神奇;治不好,就怨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中医治病的道理似乎很难说清,却也可一言以蔽之,中医所治的是“人”,而不是我们认识中根深蒂固的“病”。人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依赖的是各器官的协调运转,各器官进行正常工作的条件是人体内环境状态的稳定平衡。因此,“治人”就是要治理人体这个内部环境,使其达到一种合适、稳定的状态。而中医常说的寒热燥湿,无非就是对人体内环境的一个评价。尝试把人看作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界,中医的道理就不再难懂。

用环境的视角看人体,我们会发现很多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比如说霉菌感染,在西医那里往往很棘手,而中医治疗很简单——祛湿。如果想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想想“黄梅天”东西发霉的原因。奥妙就在于内环境的潮湿是霉菌感染的症结所在,如果不改变这个潮湿的内环境,霉菌无法清除;而当内环境变干燥时,霉菌自然也无法生存、繁殖了。中医治病的道理是整体治理内环境,而不是直接去杀霉菌,因此它不会产生耐药性,也不会对人体造成药物性损伤。

再往细处看,同样是潮湿,闷热的潮湿和阴冷的潮湿又有不同。闷热的潮湿,来一阵凉风,下一场大雨,才会让人觉得清爽;阴冷的潮湿,需要借助太阳的热力,才能驱散阴霾。于是,中医又有清热利湿与温阳燥湿两种治疗“内湿”(内环境潮湿)的方法,分别治疗“湿热证”(内环境的闷热潮湿)与“寒湿证”(内环境的阴冷潮湿)。这也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理解了中医治病的道理,再来看我们已经习惯的“病”的概念。这“病”实质上是人体内环境改变之后,各器官协调运转障碍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征象。比如,内环境过寒,体内各种细胞的功能活动都会低下,这和冬季动植物活力都降低一样,人会表现出心悸心慌、疲劳乏力、畏寒怕冷、饮食减退、小便无力或频数、眩晕等症状。这些表象在西医那里分别可以诊断为冠心病、胃炎、前列腺炎、脑供血不足等等,然后分科分类予以治疗,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换了中医,治法就很简单,整体给出一个“温热”的药方,把内环境的寒清除了,所有的不适自然也就消失了。

中医治“人”的特点,决定中医没有一个方子是用来治“病”的。中医所有的方剂,只为人体的健康——把人体的内环境调整到一个合适与稳定的状态。

(取材于唐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当代医疗体系的主流是现代西医,一百多年来西医在维护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却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十年因化学药物滥用、工业化污染等因素,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疾病发生变化这让西医碰到了自己病理学的死角,原来威力强大的抗生素、激素随着临床应用出现的副作用而黯然失色。而“终生服药,不可逆转”似乎彻底剥夺了患者恢复健康的可能性,慢性病成为当代疾病主流。目前,慢性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当代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要对医学目的做根本性的调整,医学发展战略应转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而针对面临的巨大挑战,吸取和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已经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过去几千年,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做出了重大、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来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对慢性病防治有系统理论,并积累形成了多样治疗手段。中医突出“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中医药显示出诸多独特价值,但目前重要的是携手西医,在合作中扬长避短,以共寻发展。中西医结合不能再停留在中西药结合的层面,更不能再纠缠于“姓中姓西”的对立态势。屠呦呦从古医书中找到灵感,提炼出抗疟疾的青蒿素,已经为人们树立了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方法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典范。中医理论有特色,治疗方法多样,将中医理论、实践经验与现代科技有效地结合,中医就更能在“以健康为中心”的当代医学中突显其独特价值。

(取材于田雅婷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铜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精巧的人体解剖模型    B. 是针灸教学实践的教具

C. 是针灸考试评价的工具    D. 是中医走向国际的名片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医治病道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医治“人”是以人体内环境稳定平衡为目标

B. 中医讲的寒热燥湿,是说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

C. 中医的“辩证”是辨析人体内环境改变的症状

D. 中医用整体观开药方,治疗人们所理解的“病”

E. 中医是神奇的,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说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口琴

杨献平

①2005年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初夏山野,翠绿妖娆。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②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只似乎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口中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③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④那时候,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会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觉得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⑤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冲了出来。

⑥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份、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兴趣和爱好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⑦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还教三岁的儿子鼓掌。我看着他们,情绪激越。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⑧脸上的皱纹一下子消失不见,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冰层暖流,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⑨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困,虽然不大,但很整齐,虽然稀少,但很热烈。

⑩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手中的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来。儿子似乎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几天后,父亲的那只口琴一直被孩子当作玩具,想起来吹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只口琴,偶尔抬头看看两个在炕上玩耍的孙子孙女,防着他们不小心摔下来。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看着专注的父亲,觉得了惭愧和不安。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车开走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

1.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想象诗人眼里父亲坐在山坡上吹口琴的情景主要反衬出现实中的父亲吹口琴缺乏美感。

B. 在作者过往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木讷、本份、孤独、苦难的农民,琴声改变了这一印象。

C. 作者对于自己长期以来漠视了父亲的内心精神和思想的追求感到惭愧并很想对他有所弥补。

D. 本文对父亲吹口琴时的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吹琴时的熟练与投入。

2.第⑧段划线句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任选一角度赏析。

3.文中重点写了父亲用口琴吹奏三首乐曲《朝阳沟》、《梁祝》、《父亲和我》的场面,

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听三首乐曲时候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