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它包含了天地运行的玄机,实在是造物主经过缜密思考而决定的。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一切来自其他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它也封闭着一切外部的讯息,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从一开始命定的悲剧就早已隐伏,悲苦的宿命也昭然若示,但这并能改变塔风景点木河的行动准则,作为一条优秀的河流,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甚至有些可怜;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流的塔里木河,却不能逃脱被沙漠吞噬的命运,河与沙做着坚韧而长久的厮搏。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闪着寒光像一刃冷兵器,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那柄寒光闪闪的利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英姿勃发,充满感性。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当地人称,胡杨生三百年,死了站立三百年,倒地不朽又三百年。这也许有点夸张,但却表达了人们对这种英雄树的崇敬,它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我产内心太缺少的东西。这不是一棵两棵,而大片大片的,宛若突然被缴械、剥去了军装的战俘,缺少秩序,给养不足,长途的跋涉和致命的征伐使他们衣衫褴褛。但是,它们似乎很有信心也很有骨气,尽管有的胳膊上缠着绷带,有的腋下拄着双拐,但没有一个瘫软在地。它们仍然是一个群体,军魂未散,如果让它们再穿上军装,手握枪柄,肯定又是一支锐不可挡的铁旅。

⑦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鱼一直是他们的主食,如果一次打捞得太多吃不了,就埋进灼烫的干沙脱水成鱼干,作为储备食品,这是多么浪漫而富庶的生活。

⑧但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让一个以水为生命的民族,在极干旱的沙漠里生存,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这不仅是观念和思想上的一次巨大转变,更是肉体和生存上的再抉择。水给人的是智慧、豁达和幻想,而土地给人们的则是沉重,隐忍和务实,从水到到土,不仅是一次行为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倒退,一次灵与肉的死灭。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无忧无虑,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是否曾经有太多的水,就要轮回到极度的干旱?是否从来不知道泪的滋味,就一定要尝尝盐碱的苦涩?

⑨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她是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我们热爱河流,我们以塔里木河为荣耀,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流到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阻隔:“阻”字书写的第一笔是“│(竖)”

B. 纵横捭阖:捭,读作“bǎi”,意思为分开

C. 赢弱:瘦弱

D. 虚掷:“掷”读作“zhì”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写出了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B. 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C. 第⑦段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3.第②段作者写到,“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她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结合上下文解释此处的“必要性”指什么?

4.本文语言颇具表现力,请从第⑤段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

5.文章第⑥段写出了“胡杨树”怎样的特点?作者写胡杨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1.A 2.B 3.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常年无降雨,此地的生命需要水,需要河流来延续生命。 4.拟人、比喻、排比 5.特点:近河处的胡杨,高大精神、郁郁苍苍;远处的,死去却仍像树一样直立着,坚韧顽强 作用:①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深化主题②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③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文字的书写和拼读、还有词语含义。A. “阻”字书写的第一笔是“ㄋ横折折勾” 2.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根据选文第③段“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说明河流并非“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可根据文意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首先了解“必要性”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然后整合。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表达特色的鉴赏。对句子的赏析一般可从这样几个方面: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借代、排比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从结构上看,河水→沙漠→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最终达到了“燕、赵、韩、魏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逍遥游》一文,借助“大鹏直上”表达志向,其中“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后来演变出成语“扶摇直上”。

(3)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诸葛亮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出师表》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这一悲壮抉择。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断句。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摇落:零落,凋残。②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如今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题目的读法,正确理解应为“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B. 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周围景物而引发感慨,即景生情。

C. 颔联由近及远,描绘了吴公台附近山水阻隔、人迹罕至的寂寥场景。

D. 本诗属于咏怀古迹类作品,杜牧的《泊秦淮》也属于此类。

2.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下列诗句不属于登高题材作品的一项是(   )

A.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C.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D.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你是否认同,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之。守仁娠十四月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性孝,士论                多:赞美。

B.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      薄:攻打。

C. 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逆:迎面。

D. 守仁不赴,请归                省:探望。

2.下列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守仁娠十四月                无信,不知其可也

B. 三十五日而贼平                四方之土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 忠、泰轻守仁文士,强        项王则受璧,置坐上

D. 其为教,专致良知为主        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每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 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 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 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5.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查看答案

材料三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 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C.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3.材料三说,“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请结合三则材料,以《红楼梦》为例,简要概括“小说家”曹雪芹不同于“故事讲述人”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