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本诗描绘的农村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1)环境宁谧优美,生活简朴自然,闲适自由。 (2)比喻、对偶。“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借此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描绘的农村生活具有哪些特征”,这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和概括诗意的能力。首先到诗歌中找出写农村生活场面、自然环境的诗句,再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生活的悠闲自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考查情感,又考查技巧。“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的意思的“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联系前面两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以知道这是写自己,以“羁鸟”和“池鱼”来写自己,运用比喻的手法;从句式上来看,又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诗人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归田园居(其一)》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B. 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C. 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尘世中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查看答案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C. “开荒南野际”,是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守拙”是和官场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自身好的清高品质。

D. “樊笼”即诗中所说的“尘网”,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气质,性格)   忧思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 食野之(苹果)  越(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 桃李堂前(排列)  用相存(枉驾,屈就)

D. 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南飞(乌鸦)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中是另一个世界,没有小学时候的闲暇,没有初中的浪漫,高中有它自己的味道,需要自己慢慢的品尝。开学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我们对新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很多人,也经历了一些事,对高一生活有了许多感受。

请以“触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以触及自己心灵的事件为题材。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出现班级同学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