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安德烈·马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安德烈·马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选自《译林》,2016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 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C.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 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2.科利亚和他妻子“没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3.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1.B 2.①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可知,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②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③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 3.①本文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②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③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浮躁的,他们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认为读书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轻视读书。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做有文化的人,就应该爱惜书籍,静下心来多读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B项“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错误,科利亚决心定做书柜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息,像“书香门第”;C项小说中的“姑妈”不是线索人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朱延松

    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而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一个区域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传递到别的区域。

②由于我国的区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身的自由度,因此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这就给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个别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生态也就随之带上了这种相对独立性,其生态互补的能力就被间接削弱?长此以往,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互相干扰,进而引发环境污染转移问题。与此同时,企业的迁移也是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企业在迁移的同时会将环境污染问题一同迁走,比如有的企业以工业生产为主,那么在企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向别处迁移的同时,其自身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会随之转移,这都是对环境尤为不利的。

③我国的法律赋予了县政府及其以上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其辖区的权限,因此其辖区内的科教文卫等事物均可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依法管理,但是宪法对各政府之间的合作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政府之间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合作就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其在环境治理层面所达成的共识就缺乏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尤为不利的。首先,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关系难以达成,其次,政府之间的合作没有明确各自的权限与义务,这就让后续工作的开展难以进行。最后,许多政府之间只是通过口头协议来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法律约束力的缺失会弱化合作的强度,从而威胁合作的稳定性。

④合作行动的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停留在各种会议的层面上,采取集体磋商的形式这是一种政府倡导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机制,如其中较为成熟的环境合作机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合作联席会议;二是专题工作小组,进行专项合作协商;三是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制度。这种会议形式与领导人的任期密切相关,一旦地方领导调动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架空,这就造成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⑤地方政府的环境合作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依据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体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要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有关政府合作的法律法规。既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又要以法律形式时地方政府的权限进行划分。同时司法救济上要针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处理进行创新,使合作中的民事、经济纠纷能够不受地方利益的牵制达成司法公平。

(选自《科技与企业》2016 年 7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破坏自然环境,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大量消耗自然资源。

B. 部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进行相关的生产结构调整,他们在迁移企业的同时 也会将大气污染问题转移到别处。

C. 许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口头协议进行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缺少稳定性,主要是国家法律约束力不强。

D. 健全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合作的法律体系,形成有约束力的法律,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性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传递性的特点,在一个区域发生的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到相邻区域。

B. 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合作面临挑战,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拥有自身的相对独立和自由度。

C. 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方面,权责不明,缺少各自明确的权限与义务,并且合作意识不强,让环境治理的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D.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行动中,形式单一,主要采取集体磋商的方式,这种合作机制由联席会议、专题工作小组和交流制度等方面组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地方政府辖区的生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的生态互补就缺少必要的保障,所以各地的环境污染相互影响,或转移无法控制。

B. 各地的科教文卫工作由当地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而国家相关法律没有对各地方政府协调治理环境进行相关规定,这给合作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C. 各地在环境治理上合作协凋.与地方领导的任期密切相关,领导的工作调动使合作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势必增加了各地方的合作成本。

D. 国家应该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既要明确各地方政府的权责,又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明了作者具有不迎合世俗、喜欢田园生活的本性。

B.“守拙归园田”中的“拙”即“拙朴”,含有“原始本质”的意思,即作者坚守的节操。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出远处村庄隐约可见、乡里炊烟轻柔缓慢飘升的画面。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说家境贫寒。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诗歌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弃官归园田居的缘由。

B.诗歌的中间八句,具体描述了草屋炊烟等田园生活内容。

C.诗歌的最后四句,赞美和总结田园生活,否定官场生活。

D.全诗是在寻找心灵归宿,田园生活是逃避官场无奈选择。

(3).下列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

B.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却显得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C.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D.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意趣,使全诗具有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完美统一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本诗描绘的农村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对《归田园居(其一)》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B. 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C. 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尘世中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查看答案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C. “开荒南野际”,是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守拙”是和官场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自身好的清高品质。

D. “樊笼”即诗中所说的“尘网”,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