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 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 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 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3.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1.BC 2.①追求进步、立志革命强国之决绝执着:厌恶科举,阅读进步书刊,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②投身革命工作义无反顾:为了理想,自费前往日本留学;为了革命,舍弃亲人与爱妻,参加广州起义;③面对牺牲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审讯,他信念坚定,从容赴死。 3.①正面突显了林觉民心怀壮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②用张鸣岐和李准在审讯林觉民时的言行态度,侧面表现了林觉民的才华和精神,使之高大形象更加丰满; 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惋惜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观点明确,且结合文本论述清楚,表达简洁流畅。 参考示例: 观点: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利,无私无畏,壮烈牺牲,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者,意义重大。 理由:①林觉民以天下为己任,牺牲了自我的幸福,为天下人谋福利,精神可贵。②林觉民追求革命理想,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其勇敢的精神让人敬佩。③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林觉民这些烈士的精神,鼓舞了民众,为辛亥革命的最后成功做出了贡献。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B 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C 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随后”的表述不准确;D 项“起义前夕”的时间表述不够精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平得天下 宰:分割    B. 陈涉起而陈 王:称王

C. 久之,汉王之 患:担忧    D. 楚使归,以报项王 具:详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 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

C. 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 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3.用“/”号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查看答案

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轲既取图奉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手共搏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B. 自引而起  袖 绝:断

C. 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最终    D. 轲自知事不   就:完成,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秦王还柱走   因人之力敝之    B. 而乃手共搏之  籍何至此

C. 引其匕首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    D. 右手持匕首揕   乃以手共搏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A. 沛公安在?    B. 忌不自信。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查看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第二节中的“蓓蕾”“夕阳”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2.第三节和第一、二节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_____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______________,来洗涤旧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的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