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盂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盂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请以“人生路上的小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

 

低头进,昂首出 看不起李斯在利禄面前弯腰,沦落为与赵高为伍的小人;看不起林彪在权势面前弯腰,落得个机毁人亡的结局;看不起胡长清在金钱面前弯腰,给神圣的党纪沾上黑点…… 但我崇拜勾践,他为自己的人民弯腰,为自己的国家低头,他的人做了夫差的马夫,但他的心不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人生路上的小门前,他们都弯下了腰,但有人弯向了金钱,弯向了罪恶,腰板子一折便永远挺不起来了,哪有那弯腰为了东山再起的高贵,哪有那弯腰为了卷土重来的勇毅! 人生的路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处处有荆棘,有我们昂首而不能迈进的小门,我们应该低头弯腰,但弯下的只是一时的傲气,只是无用的虚荣;一旦弯下了道德,弯下了人格,便会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司马迁忍于汉武淫威,终著煌煌《史记》。 他们在人生的小门前,都弯下了腰,但一弯便昂首挺出一个良将淮阴侯,一弯便大笔挥出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们都忍受着巨大的耻辱咬着牙弯腰进了那小门,但他们又携着令人羡艳的成果昂首而出!我想这才是对待人生小门的最高境界。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的黑人运动领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因领导黑人运动而被捕入狱,在牢里,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直到八十年代末被释放,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成为南非的首位黑人总统。 是的,曼德拉曾经被捕而弯腰,走进了人生的小门,但他没有放弃,昂首走出一个和平的使者,一个伟大的精神领袖! 在人生的小门口,我们不应当逡巡徘徊,犹豫不前,而应该勇敢地弯腰走进。 这弯腰,是隐忍,而不是阿谀诌媚;这弯腰,是谦逊,而不是苟且偷生; 这弯腰,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淡定;这弯腰,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从容。 弯腰走进人生的小门,低头进,昂首出。 走出人生的张弛有度,走出人生的从容洒脱! 【解析】试题分析: 人生路上的小门”这一话题内涵丰富,启发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要广泛联系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人生路上的“小门”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缚、困难、坎坷、挫折、屈辱等,在面对它时,人们应该学会“侧身弯腰”即要有策略、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忍一时之屈。文章内容要要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内容要鲜活。忌不联系现实,脱离生活,没有生活积累和生活素材,一味地去写古人古事,例如兽总是写司马迁、项羽、韩信、苏轼、屈原、李白等伟人名人,且写法雷同,撞车现象严重。要力求立意较深,思想丰富,有较高的思维层次;不可立意较浅,只是简单地图解话题。 误审举例: 1.以门写“门”。理解狭隘、肤浅,没有做到化虚为实; 2.只强调“要有推开门的勇气”而没有写怎样过“小门”; 3.把“小门”理解为走向成功的终南捷径; 4.片面地认为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小门,哪怕是头破血流; 5.将“小门”错误地理解为“后门”——后门走不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文老师组织学生编辑一本供同学们阅读的校本文选,将下列文章篇目按内容分成了两个单元,请仿照第一单元标题示例,为第二单元拟写一个标题。

第一单元:《灯下白头人》《昨夜,慈母又入梦》《回家》《老屋》《游子吟》

示例——第一单元标题:亲情萦怀

第二单元:《收藏时光》《生活的脚步》《那银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归来》《时间沉思录》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3分)

本报北京516日讯: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少年科学院第三届小院士表彰大会上,徐芳硕等来自全国的50位小院士受到表彰。这是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全国少儿中开展体验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是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科学院为引导和鼓励少年儿童学习科学家精神,热爱科学,参与科普实践活动而设立的最高荣誉称号。小院士表彰活动作为2004年国家科技活动周的重点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重在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查看答案

修改下面两个加线的句子,使之与所给的上联或下联构成两副完整的对联。(4分)

1)上联:心中塞外,依山楼榭尽白日;

下联:在睡梦里游江南,临绿水的轩斋点染轻轻烟雾

2)上联:晋阳湖,碧波粼光闪烁,碧绿的湖水荡漾

下联:天龙山,峻岭绵绵,青山起彼。

 

查看答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 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 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 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3.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查看答案

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平得天下 宰:分割    B. 陈涉起而陈 王:称王

C. 久之,汉王之 患:担忧    D. 楚使归,以报项王 具:详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 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

C. 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 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3.用“/”号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