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夫晋,何厌...

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邻之厚,君之薄也。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句式的掌握。例句中“马之千里者”为定语后置句,C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B项,宾语前置;D项,陈述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B. 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 古代“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悠久历史,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 ,在河之洲。(《诗经》)

(2)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4)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戴望舒)

(5)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徐志摩)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古诗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结合全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①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学官许乞便地就养自俨始。建文②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使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③,气候之学。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④之正言,而不为公孙⑤之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建文:明惠帝朱允文年号。③象纬:气象学。④董子:董仲舒,西汉名臣,性廉贞。⑤公孙:公孙弘,西汉名臣,善迎合世俗。

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忧,除,改长垣       服:服丧。

B. 俨在阁,承顾问           顾问:提供咨询的人。

C. 尝不欲先人,然少戆       先人:抢在别人的前面。

D. 国子生托事告归者戍边   坐:定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俨斋沐告神,虎遁去                良日:“长臣。”

B. 俨知天文,令钦天监试            还也

C. 授翰林检讨,缙等俱直文渊阁        玉斗一双,欲亚父

D. 以为知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胡俨治学宏博的一组是

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                   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

③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            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

⑤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        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俨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奉派到长垣。他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

B. 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搁任职。后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

C. 国子监定了些很严厉的规矩,如将借故退学的国子生发往边疆服役。胡俨到任后,奏经国子监领导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

D. 胡俨在宣宗朝辞官归家后,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臣都尊他为老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节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 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 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 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 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说“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根据文意说说“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