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关学"的精神 “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学"的精神

关学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关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宋代道学主流的濂、洛、关、闽,其中的关学就是专指北宋时期的关学。一般认为,北宋中期的张载及其思想是关学的代表形态。张载讲学时便常常谈及关中学者,他与河南的二程论学,多介绍关中学者的看法。二程自视甚高,但对关中学者很为推重。二程盛赞张载的《西铭》,说须得子厚张载字如此笔力,他人无缘作得!意思也是说只有关中学者的刚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宋元学案》序录说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这是指北宋中后期。又说永嘉诸子兼传关学,这是讲南宋时关学仍有传承之绪。《明儒学案·三原学案》也用关学之称,以描述明代关中之学。关中是地域观念,故关学的说法表达了重视地域地理的因素。关学的特点,黄宗羲曾说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这一特点人们多认为与关中风土之厚有关,古代研究关学的学者认为,关中之地,土厚水深,其人厚重质直,而其士风亦多尚气节而劲廉耻

半个世纪以来,对关学的了解,往往从以气为本,以礼为教去突出其特点。这种理解突出躬行实践,但忽略了价值和境界。其实,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从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去了解张载和关学的精神及其贡献。换句话说,对张载或关学的认识决不能离开对宋代儒学主流,对宋代道学总体的认识和评价。按照二程说法,《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而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显示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项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说张载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循古礼为倡……于是关中风俗一变而至于古。又说关中学者郁兴,得与洛学争先"。关中学者躬行之多,与洛人并。可见当时多以关学、洛学并提。二程当时亦称关中学者为关中诸公”“陕西诸公。在宋代,关学与河南的洛学关系密切,在明代,关学与山西的河东之学关系密切,可见与其他一切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一样,关学的发展也总是在与其他学术体系互联互通中实现的。北宋嘉祜熙宁间,形成了二程、张载为核心的北宋道学的交往网络,而程张的思想主张共同地形成了北宋道学的主流。目前学界多关注把张载作为关中学派的代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也要指出,若只把张载定位于此,无形之中可能会只突出了张载关学对地域文化的贡献,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而容易掩盖、忽略了他对主流文化——道学的贡献。我们把张载作为道学创立者之一,把张载与道学联结起来,而不把他限定在关学文化,正是为了突显关学对主流思想的贡献。关学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关中学术的传承,也是对全国学术思想的吸收、回应和发展,积极参与了各个时代主流思想的建构,是地方全国化的显著例子。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2016年1月2日

【注】本文作者信息: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学”只是一个地域地理特色明显的地域性学术派别,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宋代。

B.“关学”在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二程”对其评价极高,认为只有他才能写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C.研究“关学”的古代学者普遍认为,关学学者重视践行礼教的特点与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关系密切。

D.从凸显“躬行实践”这一角度出发,“关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气为本,以礼为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学”不断发展,到了北宋中后期,其影响力已经与“洛学”不相上下。

B.黄宗羲认为,关学从开创到繁荣,其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即把践行礼教作为核心。

C.备受二程推崇的《西铭》,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

D.《西铭》和“横渠四句”是关学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铭》与“横渠四句”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宋明时期的儒学价值核心。

B.相比较而言,《西铭》展现的是道家的宇宙意识,是哲学伦理,而“横渠四句”则更注重道学的价值理想的阐发。

C.仅仅将张载看成是关学的代表人物,容易让人们忽略他在道学文化中的突出贡献。

D.关学是“地方全国化”的典范,因此它不但传承自身学术血脉,而且积极参与全国其它主流思想的建构。

 

1.A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文本内容仔细辨析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项,“只是一个地域地理特色明显的地域性学术派别”,表述错误,由答题区间第四段“若只把张载定位于此,无形之中可能会只突出了张载关学对地域文化的贡献,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而容易掩盖、忽略了他对主流文化——道学的贡献。关学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关中学术的传承,也是对全国学术思想的吸收、回应和发展,积极参与了各个时代主流思想的建构,是“地方全国化”的显著例子”可知,选项A的表述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都写到了辛亥革命后哪一习俗改良事件?请分别概括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关羽为保全刘备的夫人降曹时,向曹操开出了哪三个条件?

 

查看答案

赤壁之战中“巧授连环计”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用连环计?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由于不认识字,阿Q在被砍头前只好请长衫人物替他画一个圆圈,他起初还遗憾画得不够圆,后以“孙子才能画的很圆的圆圈”的理由又原谅了长衫人物。

B. 鲁迅小说《明天》,写单四嫂子三岁的宝儿得病死了,单四嫂子希望现实是梦,明天醒来,宝儿睡在身边。这个“明天”是不可能有的,小说题目意味深长。

C. 鲁迅写小说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映时代气氛。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D. 《端午节》中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他自命清高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

E. 《社戏》中,“我”的外祖母家在平桥村,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我”和小伙伴们坐着白篷航船到较大的邻村赵庄去看戏。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鲁迅善于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明天》中的何小仙都留着长指甲,前者可说是不事劳作的读书人的标志,后者是虚伪冷酷本性的外化。

B. 小说《明天》中作者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和命运勾勒出来。如: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慢条斯理,趁机捞钱。

C. 《狂人日记》中发现“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来他狂病治愈而“赴某地候补”,这是作者对他寄予的希望。

D. 鲁迅先生在《药》中安排了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一明一暗始终平行的两条线索。既突出了群众的愚昧麻木,也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

E. 鲁迅先生在小说《端午节》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讽刺了一个表面进步、骨子里浅薄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