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说:“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说:“这还要感谢风雪雷电。风为我修饰身材,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怒、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淡定从容,坦然面对人生风雨 每一个平凡的人,人生之路大半是风雨,大半是坎坷。只有坦然面对,全盘接受,才不会觉得苦。人生本苦,有一颗不怕苦的心,才能在苦中品出甜的滋味来。自古华山,一条道,在那悬崖峭壁的古道上,能潇洒徐行的吗,又有多少呢?“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禅宗六祖惠能,一字不识,却能彻悟本性,从容论道,可以说,道在生活中,在自然里。 淡定从容,是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大将风度。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哪一个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于千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胜不骄,败不馁。一个人,如果将生死,置之度外,淡看得失,往往会绝处逢生,得到意外的收获。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卖豆腐的,突然意外地接到一个武士的挑战,生命危在旦夕。他请求一个禅师救他一命,禅师教他静下心来,不要把决斗当作决斗,当成做豆腐就可以了。决斗的时刻到了,只见卖豆腐的不慌不忙,轻轻摘下斗笠,放在凳子上。又不急不忙,缓缓解开长袍,轻轻弹了弹袍子上的灰尘,仔细叠好,慢慢放在凳子上,然后淡淡走过去,缓缓拔出长刀,连正眼也没看武士一眼。突然,武士扑通一声,跪倒了,丢弃了手中的刀。武士被他的淡定从容震住了,彻底丧失了信心。如此淡定,一定是世外高人!其实,我们往往是败给了自己,令我们失败的,是那颗患得患失的心。 淡定从容,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北宋文豪东坡居士,与禅师佛印是好朋友。一天,他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的禅理,非常得意,立即挥毫写下这五个字。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披一个字:屁。苏轼恼火,乘船过江来理论。佛印淡然一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坡数次在政治上大起大落,历经人生的低谷,了悟人生本淡的真味,变得潇洒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时我们要淡对生命,生命因为有我而痛苦,心灵因为有欲而烦恼。一切本空吧,只有回归了这空,才是大自在。平平淡淡才是真,从从容容乃本色。还原生命的本真——生也无忧,死也不惧,心中无怖。最终还是无言了,不语即已语。话说多了,都是废话;思想多了,都是杂念。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相守,是两个人的天堂。默默地,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不言,不语,不离,不弃,亦是幸福。幸福有时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幸福有时就像彼岸花,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幸福是什么?幸福只是心灵的一种感觉,口渴了,喝水;肚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我想,真正的幸福,是放下吧,放下那颗追逐幸福的心,心不妄动,就不会感觉尘世的千般疼痛,不痛,其实就是幸福吧。活着,就是幸福的。 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没有永远的仇,也没有一辈子无法化解的恨。相信风雨过后,就会是晴天;相信黑夜的尽头,就是黎明;相信天塌下来,永远只是一个传说;相信上天对待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放慢脚步,放低姿态,放下得失,勇敢地做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保持一颗平静的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从容。俗话说:“活鱼会逆波而上,死鱼则会随波逐流。”在喧嚣的物质世界,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删繁就简,淡泊宁静,诗意地栖居,高贵地活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学会珍重生命。 在审题方面,首先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材料中各个对象,都体现着材料的内涵,分析时一定要全面地挖掘。其次,审题时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本题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通过对大树回答内容的分析,可以清楚材料的命题方向。第三,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的一种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大树的角度进行分析 大树之所以能够长得高大,是因为能够吃到青山、白云、蜂鸣、蛙唱、朝露、山泉等大自然的精华;也会吃到鸟粪、腐叶等;它还会经历风雨雷电。这样,它便在大自然中经受着各样的磨炼,也在这种磨炼下茁壮成长。据此,可以得到如下立意:①成长需要广泛吸收各种有益的东西(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书本知识、师长教导与传授的经验、艺术、体育等方面);②成长需要接受负面的东西,吸收后转化成营养物质(鸟粪、腐叶);③生命需要磨练(大树成长要经受风雨雷电的的洗礼);④应有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小树的角度进行分析 小树不断地向大树询问,就是想从大树那里获得茁壮成长的经验,从而使自己也能长成栋梁。在询问过程中,它懂得了成长需要的条件,知道只有真正经历风雨的洗礼,真正品味到自然的精华,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经验的妙处;不走弯路。 3.从长得枯黄干瘦的树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些树之所以长得枯黄又干瘦,是因为它们吃的都是愤世、抱怨、黑暗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食物。正是这些食物,使它们失去了乐观向上的心态。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拒绝阴暗;摒弃消极心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节目,人们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___,答案似很简单:潜心钻研,反复记诵默写。问题是有必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大工夫吗?________,关键还在于兴趣。年轻学子求知若渴,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对象,会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但是___ 。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阿基拉是黑人子弟,参加英语拼写大赛,从学区一路比拼杀到华盛顿,最后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她和一名亚裔学生,缘由也正在于此,他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尊严得到维护。

 

查看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  (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 “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 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开篇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现了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李白)

(4)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苏轼)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6)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王羲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刁彦能,字德明,上蔡人。父礼,遇乱徙家宣州,彦能少孤,事母笃孝,家贫,无以养,乃事节度使王茂章。茂章叛吴归吴越,彦能以帐下当从,乃使家人扶其母俟于道左,彦能泣告茂章曰:“彦能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从公,敢请死。”茂章哀其意,许之,乃弛还宣州,而城中已乱,彦能登城,以剑招之曰:“我从王府来,大军已近,尔辈无亡动。”众信之,稍定。义祖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知训狂恣,彦能每切谏,不听,然亦不加罪。牙将马谦以众拥吴主登宫门,将杀知训,彦能从朱瑾入,手斩谦以献。赏赍甚厚,然彦能警敏,观知训必败,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赏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烈祖悟,亟起去。又尝从知训宴烈祖于山光寺,复欲加害,弟知谏摘语烈祖,烈祖亦驰去,知训取佩刀授彦能,使追杀之,及于途,举刀示先主,乃还。以不及告。及知训死,义祖见彦能谏书,叹异,复使事知谏于润州,迁裨将。烈祖代吴,入为环卫,迁至天威军都虞侯、左卫使。金陵数大水,秦淮溢,东关尤被害,彦能请筑堤为斗门疏导之,水患稍息。元宗嗣立,出为饶州节度使,徙信州,又徙建州留后,抚州节度使。彦能好读书,在镇委文吏,颇有治称。好作诗,尝与李建勋相答赠,建勋因燕见及之,元宗笑曰:“殊不知彦能乃西班学士也。”性矜庄,燕居容服不少惰,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保大末年卒,年六十八。子珩,事后主为秘书郎、集贤校理,以文翰见知。擢直清辉殿,阅中外章奏。国亡,入朝,仕至兵部郎中、直秘阁、崇文院检讨,淳淡夷粹,恬于仕进。暇日鼓琴围棋,不交人事。珩孙约,亦名士,久在三馆。晚筑室润州,号藏春坞,王安石、苏轼皆尊爱之。(节选自陆游《南唐书》)

【注】①义祖:指徐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南唐烈祖徐知诰(李舁)的养父。②朱瑾:南唐将领。③摘语:私语。④三馆:唐以统文馆(即昭文馆、修文馆)、集贤殿书院、史馆为三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B. 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C. 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D. 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孤一般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文中单指父亲去世。古人成年后死了父亲或父母双亡就不能称“孤”。

B.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其僚属由节度使辟举,上报朝廷批准。

C. “卒”是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原本适用范围很广,后专指平民百姓死。而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D. 郎中始于战国,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在文中属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刁彦能侍奉母亲十分孝顺。他因为家贫无以奉养至亲而人仕,后来又因为要侍奉母亲而离开了王茂章。

B. 刁彦能遇事临危不惧。在宣州大乱之时他挺身而出,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此举深受义祖认可和嘉奖。

C. 刁彦能机警敏捷,有很强的预见力。在知训和烈祖的斗争中,他多次设法庇护烈祖,使其幸免于难。

D. 刁彦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既懂得通过疏导来消除水患,又是一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采出众的大学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