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五、现代文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⑴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

五、现代文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⑴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⑵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1.作者把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分成了两类,是哪两类人?请概括回答。

2.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

3.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的?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中划线语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1.一类是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的人,另一类是对阅读的内容感到惊讶,对阅读痴迷的人。 2.比喻。把阅读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比喻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把通过阅读的成长道路比喻成从通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从课本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这些比喻使所要说明的道理显得形象生动,概括而明晰。 3.对比论证。作者将多数人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与少数人能深入书的世界、不断有新的发现进行对比,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悦,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然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少数。 4.当人们真正进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出的神妙的精神空间的时候,他就会感受到世界上有无数追求爱和崇高品德的人在努力地提升着自己和周围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世界更加美好。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7)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8)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之妻         之: 往

B. ,为女杀彘         反:同“返”

C. 市反             适: 往

D. 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②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① 声非加也                            ②舆马者

③ 今之众人                              ④而学于师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C. 吾尝终日思矣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 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 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C. 《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学于余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就则利                      砺:磨砺

B. 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泳

C. 圣,愚益愚                 益:更加

D. 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疑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