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智伯                    知:了解

B. 襄子               如:往

C. 于是襄子乃豫让       数:算计

D. 则虽死不             :怨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B.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C.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D.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 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 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 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2)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1.C 2.C 3.D 4.(1)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 (2)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可以结合语境、语法以及课内迁移等来辨析。C项,“数”理解成“算计”这一解释不正确,回归文本,“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数”应为“责备,数落”之意。所以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这段话朋友对豫让所说,可以先利用固定句式“不亦……乎”“何乃……”断开两处;再利用顶针手法断开“襄子/襄子”“近幸子/近幸子”,根据句末语气词“邪”断开一处。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他为报答赵襄子”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没有“为报答赵襄子”的意思。所以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出           缒:绳索

B. 朝济而夕设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C. 相信之         深:深厚

D. 于烛之武之利   怵:恐惧

2.下面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君图之                退秦师

B. 郑既知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

C. 失其所与,不           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

3.下面“之”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厚,君之薄也        此亡秦续耳

B. 夫晋,何厌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 将焉取                拔剑撞而破

D. 因人力而敝之            北蛮夷鄙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胆识过人。在秦晋围郑之际,趁着夜色,以绳索拴在腰间沿城墙而下,独自面见秦伯。

B. 烛之武善于辞令。劝说秦伯时,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进而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话里话外都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郑国着想。

C. 晋侯冷静理智。面对秦伯临阵倒戈与属下的激愤,冷静地撤军,离开了郑国。

D. 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退秦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秦伯乃逐利之人。

5.翻译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查看答案

下面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乘,是古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

B. 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是古代人对人的敬称。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C.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古时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声是声调悲凉。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字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                起不意

B. 无能为也              项伯

C. 诸侯                秦之续耳

D. 秦王柱而走           荆轲樊於期头函

 

查看答案

下列省略句中,补充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于)关中

B、(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

C、荆轲有所待,欲与(之,指秦武阳)俱去。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下、瑕。

 

查看答案

下列特殊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B、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宾短语后置句)

D、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