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镜 湖 女 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镜 湖 女

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注释】此句指女子头上顶着荷叶作伞遮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舟楫”写湖中的居民居于水边,都擅长划船,“作生业”写家家户户以船谋生。

B. “花样红”使用拟人手法写湖中的花朵鲜艳夺目,“乱荷叶”写女子头顶荷叶,荷叶上下翻动。

C. “月色新”写日暮景色,暗示时间转换。“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D. “月色新”是视觉感受,而“菱歌飘渺”是听觉感受,视听结合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情趣。

2.结合全诗,概括镜湖女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1.B 2.形象特点:镜湖女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花样红”使用拟人手法写湖中的花朵鲜艳夺目,这一分析错误。“拟人”应为比喻,写的是镜湖女。 2.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 王 乃 使 使 斩 太 子 丹 欲 献 之 秦 秦 复 进 兵 攻 之 后 五 年 秦 卒 灭 燕 虏 燕 王 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注:①宋子,县名。②庸:做工的人。③矐:熏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大怒,发兵诣赵             益:增加

B.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   亡:逃跑

C. 使击筑而                       歌:歌曲

D. 于秦始皇                       闻:报告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B. 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

C. 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D. 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防空识别区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各国传统的防空体系已经赶不上以高空、高速为特征的航空技术的发展。为了尽早识别、分析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御敌于国门之外,各国通常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防空识别区,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与拥有固定范围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一般划设在领空外,而且其范围要远远大于领空范围。但是,有时防空识别区也会覆盖部分领空,特别是远离本土的岛礁。如此次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覆盖了钓鱼岛空域。

防空识别区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最早独创的一种新型预警模式。早在二战期间,面对轴心国的威胁,美国就曾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加强沿海空域预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冷战期间,为应对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更加有效地协调美军各作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于1950年正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防空识别区”由此诞生。

由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因此,各国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有着不同的认识。目前,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主要国际法依据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国际法中的“只用于和平目的”的原则和《公约》中赋予的沿海国的权利,各国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一些模糊规定进行解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划设防空识别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处于国际法的“灰色地带”。

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包括领空和公共空域两部分。在公共空域的防空识别区并不是一国的领空,因此任何国家都不能在该范围实施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但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可以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否则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防空识别区的处置原则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默认和遵守,但各国选择的处置方式各有不同。2006年9月,俄罗斯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进入北美防空识别区,美国军方紧急派遣多架F-15战斗机近距离跟踪伴飞,整个伴飞过程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最终以图-95返航而结束。一般情况下,各国都采取比较克制的行动来应对防空识别区内的突发情况,但也有特例。1987年12月9日,苏联的图-16轰炸机一度突破日本的防空识别区,闯入冲绳领空。日本海上自卫队战斗机不得不实施警告射击,迫使图-16返航。

(选自2014年1月《百科知识》)

1.下列对于防空识别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是为了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

B. 防空识别区诞生于1950年,在冷战时期,是美国迫于苏联的安全威胁而正式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

C. 防空识别区是各国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D. 防空识别区是在航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防空体系落后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建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防空识别区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在领空内可以行使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而在公共空域内的防空识别区则不能。

B. 美国最早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是源于二战期间轴心国的威胁和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

C. 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各国的理解不尽相同,原因在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单方面行为。

D. 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虽然有法可依,但不够明确,各国多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规定进行解读。

B. 美国之所以用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是因为美国拥有发达的军事技术。

C. 一国防空识别区在他国航空器擅自飞入时,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

D. 日本战机对突破其防空识别区的苏联图-16轰炸机实施警告射击,没有按照大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去做。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以其无礼于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群臣怪之

A. 发尽上指冠    B. 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C.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D. 樊於期乃前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今日往而不反者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臣愿得谒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