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 本市国税局绘制“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细节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 鱼鳞色素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颜色,但尽管金鱼颜色多变,仍不外是黑、橙及蓝三种色素细胞的组合。
D.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可以以车代步,追求速度效率,也可以安步当车,诗意生活。
②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市交警倾巢而出,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严查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
③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④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某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⑤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经过81年的舞台生涯后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
⑥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咨询后再施行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诗人极言西游道路之艰险难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①。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注】①茂陵:汉武帝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前小序中“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此句乃诗人因病辞官,由京赴洛,寄悲情于金铜仙人,表达亡国之痛。
B. 诗中“茂陵刘郎秋风客”“衰兰送客咸阳道”两句中的“客”均指金铜仙人,也是自己。人都是天地间匆匆过客,书法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感慨。
C. 诗前四句,通过金铜仙人观察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清、冷落、悲凉的景象。
D. “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奇妙,把金铜仙人的眼泪比作铅水,既符合铜人的物性,又赋予了铜人人性,眼泪的沉重正是内心的沉重。
E. 此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设想奇特,形象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怒目圆睁、气峻难平地抒发内心之悲。
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二句历来为人称道,司马光更是赞“天若有情天亦老”为“奇绝无对,请赏析此二句的妙处。”
(一)文言文阅读
魏谟,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邕管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今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不见其可。”有诏改洪州别驾。御史中丞李孝本,宗室子,坐李训事诛死,其二女没入宫。谟上言:“陛下即位,不悦声色,于今十年,未始采择。数月以来,稍意声伎,教坊阅选,百十未已,庄宅收市,沄沄有闻。今又取孝本女内之后宫,宗姓不育,宠幸为累,伤治道之本,速尘秽之嫌。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帝即出孝本女。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徵,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
俄为起居舍人,帝问:“卿家书诏颇有存者乎?”谟对:“惟故笏在。”诏令上送。郑覃曰:“在人不在笏。”帝曰:“覃不识朕意,此笏乃今甘棠。”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曰:“两省属皆可议朝廷事,而毋辞也!”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大中十年,以平章事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新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B. 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C. 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D. 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以及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前三甲都叫进士及第。
B. 《贞观政要》是一本政论类史书,作者为唐代吴兢,主要记载了唐太宗在为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该书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C. 教坊,唐时禁中教习音乐的机构,属太常寺,后在京都设置左右脚放使,长俳优杂技,教习俗月,在宋、金、元各代亦设置教坊,李煜词中曾有“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诗句。
D. 文中的“贬”“徙”“改”“降”“敕”都与官员的调动有关,都是贬官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谟忠于职守。因为其先祖魏徵的原因被刺史杨汝士推荐作了右拾遗,敢于在日常中指出皇帝的政策失误,匡扶正义。
B. 魏谟有慈悲心怀。有李氏宗族之女因罪被纳入后宫,为了让皇帝顾全大局,他借口同宗不育,让文宗将两名宗族女子释放出宫。
C. 魏谟敢于进谏。教坊有人因为擅长音乐,被任命为扬州司马,他坚持进谏,认为不可,最后该名乐工被降为润州司马。
D. 魏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当皇帝向他索要起居注时,他严词拒绝,并指出皇帝的一应得失,都应严格记载,秉笔直书,最后皇帝尊重了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
(2)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