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 解放的喜悦。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漂泊感 中有着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公里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清二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 物中发现新颖之处。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 是反观自身。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 求知欲望。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此外,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段重点论述了旅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这些不同的旅行形式中产生的不同感受,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漂泊感。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即使空间距离很近,但是只要外出旅行一天,就能感受到这种遥远
感,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
既然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懂得旅行的情趣,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必选择目的地随心而行。
作品逐层深入地分析了旅行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并将旅行同人生联系起来,认为旅行是人生的缩影。
2.如何理解“人生是旅行”?
3.结合全文,谈一谈旅行如何使贤者更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 入或传出。这两方面的情形,在历史都留下了许多很好的例子。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人,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 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出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 的路线,而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 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 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
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 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同时我们 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摘编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国与国,族与族关系好坏,文化交流都未中断过,丝绸之路对此贡献很大。
B. 中国同波斯的文化交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些交流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 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具有政治使命,也是为了记录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
D. 汉藏语文献材料证明:自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并未断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论证其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B. 文章列举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论证波斯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有交融。
C. 文章列举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波斯兰系统的玻璃器,论证杨良瑶聘使人食贡献的可能
性。
D. 文章列举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用以论证丝绸之路上文化的流动性极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但是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未必友好甚至敌对。
B. 从第二段文字看,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对于文化交流有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C. 和明朝郑和下西洋相比,杨良瑶的海上之行时间更早,取得了更为重要的成果。
D. 出土的文书和石刻史料可以有效弥补传世文献记录的空白,在线某些历史真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4日下午,杭州瘦西湖景区内的黑天鹅生活区,一名戴口罩的男游客翻越景区为维护天鹅孵化而专门设置的护栏,以极其残暴的方式迫害正在进行孵化的黑天鹅(黑天鹅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多名游客曾劝阻该男子;还有游客声称已报警,但该男子并没有理睬,甚至直接把天鹅蛋摔在地上用脚踩,随后还脚踹黑天鹅。孵蛋区一共有四枚黑天鹅蛋,两枚被“口罩男”踩碎,两枚被带走。
这起景区游客“任性事件”让人瞠目结舌,这种公共场合的“任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数见不鲜,
对于以上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下面是涢水高中高一年级“经典诵读比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果实由花的雌蕊发育而来,多数植物的种子包裹在果实里面。一个果实内部的种子数量各不相同,有些只有一粒,①__________。果实成熟时,②_________,有些则变干。含水的果实通常颜色鲜艳,可以吸引动物将其吃掉,而将种子带到远方,当种子排出体外,就会生根发芽。有些植物的果实,表面带有毛刺,可以附到经过的动物身上,③_________ 。当果实从动物身上脱落时,种子就地生根发芽。
填入下面文段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物体① 受地球的吸引力,② 与其它物体之间也存在着吸引力,由于万物皆有,故谓之“万有引力”。③ 在一般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④ 对于庞大的天体,万有引力就相当可观了。比如,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地球⑤ 逃脱不了,⑥ 乖乖地绕着太阳公转,就是因为这个吸引力巨大。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尽管 | 但是 | 不过 | 但 | 既然 | 就 |
B | 不但 | 而且 | 不过 | 但 | 之所以 | 而 |
C | 既 | 又 | 但 | 如果 | 因为 | 因而 |
D | 尽管 | 但是 | 但 | 而 | 既然 | 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