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4月18日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了《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还是地铁,或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 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年4月23日《解放日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 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 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有关。
D. 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 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 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 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简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
3.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大浪淘沙、新陈代谢的过程。能够活化并作用于现实当下的历史文化,能够接受创新变革并指向未来的历史文化,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而文化、文艺的高峰,正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成果标志。
创新独造是人类活动和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文重质美,艺贵求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而高峰者,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成果、文艺作品创新的顶尖水平。高峰作品的产生孕育于众多的精品佳作中,它不在于热闹多寡与否,而着重在其能否具有深度、温度、高度和广度,具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特征,以及蕴含其中的开创性、独特性。然而,“高峰”的评价称谓,常常不是由同时代人作出。能否担得“高峰”称谓,需要经过历史沉淀、学术追问、岁月过滤,由不持偏见、不含成见的史识者们给出判断。
当代中国文艺家正逢历史以来最好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艺创作环境宽松自由;人民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和消费能力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警惕、克服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中伴生的多重无良弊端将是一项长期任务。此其中,拒绝深刻、瓦解崇高、调侃经典,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现象有之;淡漠生活、淡化主题、善恶美丑不分,颠覆价值理念、标榜以反主流文艺现象有之;更有文艺批评失语、缺位,浮泛表扬远多于尖锐批评而导致良莠莫辨的失范现象形成了不良循环效应……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销蚀着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铸魂、塑人的应有之义,也成为导致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现象的症候所在。
先哲有云:文以载道。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高峰作品,离开了文艺家高尚的思想情操、文化情怀,高超的艺术修养和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是不可想象的,这关乎作品载什么“道”的问题;其次需要文艺家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宽阔的视野和文化眼光,这关乎如何“载”的问题;然后才是想象力、驾驭作品形式风格、技术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载”的具体方法问题。任何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文艺家,都不会因世俗欲望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谬误而丧失应有的人文情怀,迷失信仰与理想,而坐视精神钙质的流失。文艺家必须自觉拒绝以创作自由、尊重多样化为借口,放松对作品的打磨锤炼、放任于低俗趣味的蔓延和资本的绑架而不自知,唯有如此,才可能使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约与极限,向着“高峰”攀援。
(摘编自冯远《以传世之心而为传世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文艺的发展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作用于当代并指向未来的才是有价值的。
B. 文艺作品能否担得“高峰”称谓,需要经过岁月沉淀,不能由同时代人给出判断。
C. 载什么“道”比如何“载”更为重要,文艺家应执着追求真善美,积极弘扬主旋律。
D.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相依相伴,文艺批评失语、缺位或一味颂扬不利于文艺创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文艺家应努力攀援“高峰”的立论前提。
B. 文章第三段中列举了多重无良弊端,意在向读者辨析文艺创作“高峰”缺失的原因。
C. 文章第四段论述了文艺家应有的三个特征,强调了情怀、视野与技术的同等重要性。
D. 文章聚焦文艺创作“高峰”话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分析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够担得文化文艺的“高峰”评价称谓,其作品必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独特性。
B. 当下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无良弊端,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期。
C. 当代文艺创作中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说明,文艺家创作之路任重道远。
D. 如果文艺家能够坚定理想和信仰并精心打磨作品,就有可能突破限制创作出传世之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选好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
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幅公益广告图片“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请简要介绍图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对“海囤族”下定义,不超过35个字。(3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海囤族”是指: